• 70阅读
  • 0回复

可爱的边疆可爱的人——陇川、河口农场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4-11
第3版()
专栏:

可爱的边疆可爱的人
——陇川、河口农场访问记
三月上旬北京下雪的时候,我们正在边陲滇南的陇川、河口农场采访,那里小麦金黄、秧苗青青,颇有夏天的景象。更可爱的是大片的甘蔗和随着山势起伏的橡胶林。陇川农场所处的陇川坝,年平均气温在零上十九度左右,年降雨量在一千三百毫米到一千五百毫米之间,适合甘蔗生长,是我国理想的甘蔗生产基地之一。我们看到,农场职工们正在把又高又粗的甘蔗割下,运往农场榨糖厂。糖厂机声隆隆,白花花的甘蔗糖正装袋待运。河口农场比陇川的气温高,雨量更充沛,我国宝贵的橡胶林的一部分,就栽培在这里。再有个把月就要开割了,洁白的胶汁将会成百吨成千吨地流出来,支援国家建设。伟大祖国的南疆,四季常青,物产丰富,确是一块宝地。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是什么力量使这边疆的开发者、建设者、保卫者们不怕艰苦,扎根边疆,大有作为的呢?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在这两个农场,我们看到许多从部队转业的老战士。他们大都是内地人,东北的,山西的,山东的,各地都有。当年,毛主席挥师大西南,他们不怕牺牲,英勇作战,为解放这块土地出过力,流过血;当党和人民需要他们就地留下,屯垦戍边的时候,他们无条件地服从革命需要,安营扎寨,做了普通的农垦战士。二十多年来,他们饱尝了拓荒者的艰辛,胜利的喜悦,为边疆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陇川农场,就是一百零八个转业军人,凭着一把锄头,两只手,在茅草过人的烂泥塘上创建起来的。第一任场长、当年带着“一百零八将”办农场的张国珍同志,现任场长杨树才同志,都是艰苦创业的带头人。他们说,一九五五年五月二十六日进陇川,在现在场部这棵大青树底下搭的帐篷,这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时的陇川坝,路没有一条,房没有一间,虎狼出没,残匪骚扰,疟疾流行,确实是艰苦。当时有的同志也想,全国解放了,该回老家过好日子了。那时思想政治工作抓得紧,党支部把这种思想摆出来,叫大家讨论。同志们说,这块土地,是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舍不得。有的说,只有边疆开发起来,保卫住了,内地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为了这,我们吃点苦,算得了什么!就这样,大家心甘情愿地做了新中国第一代边疆建设者。
张国珍同志兴致勃勃地给我们介绍了当年艰苦奋斗的情景,接着说:“同志们看到自己动手盖起一幢幢‘无缝钢管’(竹子)房子,开出一块块平展展的田地,心里那个高兴劲,就甭说了。”是的,经过二十几个春秋的奋战,农场面貌大变,这些农场的建设者们,那一个没脱几层皮,没掉几斤肉啊!正因为这样,他们对农场一草一木的感情更深了,根扎得更牢了,可说是风吹不走,棒打不散。张国珍在战场上负过伤,以后又因公失掉了一条腿,现在仍然闲不住,坚持在农场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他的老家在黑龙江安达县,家里的人写信要他回去度晚年,在北京工作的侄子也请他到北京,他都婉言谢绝。他的儿子已是农场第二代工人了,他告诉儿子说:“我活一天干一天,死了埋在青山上。”
在农场科研实验站,我们看到七名科技人员。他们都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大专毕业生,响应祖国的召唤,到边疆已经一、二十年了。他们结合农场的生产实际,进行科学实验,引进、培育和推广了甘蔗、水稻、花生的优良品种;还利用当地出的草煤,加工制作腐殖酸肥料,在全省成绩优异,对发展这个地区的生产作出了贡献。他们谦虚地说,我们进行的这些工作只是个开头,再干上十年、二十年,或许会对边疆建设作点贡献。我们问:边疆条件艰苦,为什么甘心在农场一辈子?回答是:祖国需要,事业需要。他们说,我们是学农业科学的,农场的田地是我们的实验基地,也是我们为四化作贡献的基地,离开这里,我们所学的专业就发挥不了作用。农场地处祖国边疆,技术力量薄弱,正需要我们在这里大显身手,不然党培养我们干什么?
农场的第二代建设者们,英姿勃勃地成长起来了。我们见到了劳动模范王文女。她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创造了一天插秧五亩六分五的纪录。她说,毛主席、周总理和华主席都十分关心我们农垦战士,我们丝毫不感到低人一等,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只是对党的事业的贡献太小,还要好好干。下乡知识青年为农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农场火热的生活里,一些知识青年树立了志在边疆的革命理想。女知识青年戴淑平,一九六五年从成都来到陇川农场,一九七○年从事教师工作。她热爱自己的工作,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受到家长和领导的好评。去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对我们说: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能力不强,在边疆发挥的作用就比在城市大;边疆需要我,我能为四个现代化多做点工作,感到幸福。
边疆的建设要保卫。这次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显示了农场职工保卫祖国的巨大作用。河口农场的民兵处在与越南“小霸”作斗争的第一线。敌人挑衅的枪弹杀伤过农场的职工,农场职工也狠狠地教训过敌人。在自卫还击作战中,农场全力以赴,要物有物,要人有人,给我边防部队很大的支持。他们组织一个民兵营,和部队一起作战,表现很好,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个场六分场的高洪初,是十多年前从湖南支边来的青年。他负责养猪场的工作,一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们的猪场在河边上,与越南一水相隔。二月十七日,自卫还击战打响之后,我军某部的突破点就选在猪场对面的山头上。战斗进行得很激烈,我军伤员在河对岸一时抬不下来。高洪初非常焦急,主动组织几个民兵,到河对岸去抬伤员。第一个伤员刚抬过河,敌人的炮弹就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高洪初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全部献给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壮丽事业。他这种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的献身精神多么值得学习,令人敬佩!
职工们的英雄模范事迹很多,这里介绍的仅仅是一小点。这些高尚的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象南疆的大青树一样崇高,象翠竹一样纯洁,是青年们学习的榜样。
本报记者 鲁南 于国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