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沉舟”与“病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4-11
第6版()
专栏:

“沉舟”与“病树”
黄裳
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最早的赞赏者是他的诗友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里,白居易称许这两句诗
“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可以说是给了极高的评价。千余年来,人们大抵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只有王渔洋曾经跳出来骂街,认为这两句“最为下劣”,同时顺便还斥责白居易“悖谬甚矣”。王渔洋是专讲“神韵”的,他生活在清初那个时代,讲神韵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他的不能理解、欣赏刘禹锡诗,也是无足怪的。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这两句诗又曾风行一时,频繁地出现于许多文章、特别是政论中。“千帆”与“ 木”是用来象征中国以至世界革命人民浩荡前进的步伐,而“沉舟”与
“病树”则指的是国内外的反动派。一直没有谁提出不同意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是刘禹锡多年流离贬斥之后,被征还京(长安),行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遇时所作,时在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八二六年)。这首诗不象李商隐的《无题》,并不难理解。刘禹锡以名士身份,与柳宗元等一起,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企图推行一些改良封建政治的措施,这是值得赞赏的。他和他的朋友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受到多年的迫害,也是值得同情的。
刘禹锡的顽强斗争精神,倔强不屈性格,也是突出的。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诗人,在他身上即使有些“千帆”、“万木”的向往,却找不到什么“革命乐观主义”,恐怕也是事实。“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感怀身世,抑郁不平,这种心情到今天我们也还可以理解、同情。底下的悼念战友,抚今追昔,是很自然的发展。腹联“沉舟”、“病树”,无可争辩的是诗人的自况。刘禹锡此番进京,当然抱有改善自己政治处境的希望,但是当时朝廷上朝官与宦官的斗争闹得一塌糊涂,政局极不稳定。刘禹锡实在不可能看出“千帆过”、“万木春”那种鼓舞人心的兴旺发达的政治局面。如此看来,在这里我们也只能理解为一种牢骚,一种反话,约略近于杜甫“五陵裘马自轻肥”那样的话。最后“暂凭杯酒长精神”,也不免过于颓唐。很遗憾,倒似乎颇流露了一点看破红尘的味道。
我丝毫也没有责怪刘禹锡的意思。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诗人,即使是杰出的诗人,也只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当然是一首杰出的诗。
“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样的句子,是只能出之于今天无产阶级革命家之口的,用来评价唐代的刘禹锡,恐怕是有些化古为今了吧。
名从主人,这原则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应该遵守的吧。“四人帮”的文痞们,一面给刘禹锡加上“法家”的桂冠,捧出了他的名句,一面,却又把他自况的“病树”与“沉舟”比作反动派,引伸发挥,嬉笑怒骂,看了也真使人不舒服、愤慨。他们是一群不学有术的家伙,一群反革命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是无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但在我们的同志,就不应该如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