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比报喜数字更宝贵的东西 从一个侧面看我国工业部门拨乱反正的新的精神风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4-13
第2版()
专栏:

比报喜数字更宝贵的东西
从一个侧面看我国工业部门拨乱反正的新的精神风貌
这两年在工业部门采访时,几乎每次都可以接触到不少来自各行业、各地区的报喜数字。这些数字所反映的,有的是生产增长的百分比,有的是基本建设的好成绩,有的是经济技术指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的新纪录,等等。它们是那样鼓舞人心,表明我们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正在排除林彪、“四人帮”一伙造成的恶果而逐步恢复着。一个个报喜数字,激起人们一种胜利的喜悦。
不久前的两次采访,使记者对数字有了新的感受。原来,报喜的数字还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在这些数字背后正在形成的新的思想作风才更值得人们去注意和赞美。
第一次采访国家统计局,了解一九七八年全国工业增长的最后统计数字。数字很快就拿到了:工业总产值继一九七七年增加百分之十四点一之后,去年又提高了百分之十三点五。在记者为这个新的报喜数字高兴的时候,统计局的同志强调说:按过去的算法,去年的统计数字还可以再高一些,但因为好多地区上报时扣除了质量不合格产品,这部分产品不计产量,不计产值,所以把统计数字降低到百分之十三点五。接着,他们列举了一些地区因为扣除不合格产品而减少的总产值数:天津五千三百万元,上海三亿一千三百万元,宁夏五百一十万元,河南三千七百万元……。
这种坚持实事求是,不以次充好搞虚夸的态度,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以前搞统计,也是这样做的吗?”
“在‘四害’横行的时候,当然不可能这样。”统计局的同志回答得很干脆。
他们还补充说,现在各地方报上来的不合格产品扣除数字可能不准或者偏低,但是从过去报喜不报忧,变到现在报喜又报忧,无论如何都应该说是一个进步。
第二次采访是了解钢铁工业去年取得的成绩。一九七八年,我国钢产量一年净增了八百万吨,增长幅度高达三分之一。但是有关同志在介绍情况时,并没有局限在已有的成绩上,而是坦率地摆出了成绩下面掩盖着的问题:去年生产的普通钢很多,国民经济急需的合金钢只有百分之七多一些,钢材的品种、规格也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他们认为今后几年普通钢的增产指标应该适当降低,努力增产优质钢、合金钢和适销对路的各种钢材,决不能忽视品种、质量去单纯追求产量。
这两次采访看到的东西,同几年前人们厌恶的那种在统计成绩时虚报造假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个鲜明的对照。那时候,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国民经济糟踏到濒临崩溃的边缘,这些家伙却胡说什么“形势大好”,个别趋炎附势之徒也就跟着弄虚作假,编造数字。明明生产停滞不前,但为了说明生产“发展”,他们故意选择历史上差的年份来作比较,而不跟好的年份相比;明明经济技术指标下降,但为了说明水平“提高”,他们只讲产值、产量,而回避消耗高、质量差和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明明整个工业搞得不好,但为了说明“革命推动了生产”,他们只抽出个别企业和地区来宣扬,以点代面,掩人耳目。总之,数字在他们手里简直就象魔术师的道具那样,可以变来变去,任意摆布,完全是骗人的一套。如今,随着林彪、“四人帮”的覆灭,这类数字游戏正在被揭露、被摈弃,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逐步恢复和发扬。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一批批激动人心的报喜数字固然值得庆贺,人们计算数字时那种比较诚实的态度,人们用数字报喜又报忧的精神,不是更宝贵吗?
有了这个感受,记者在采访中留心观察,发现工业部门的许多同志对数字的态度都在起变化。
过去有些同志谈论办工业的成绩时,总要把企业发展的数量当作一条衡量的标准。现在北京市化工局的同志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工业搞得好坏,主要的不在于办了多少工厂,而是要看它们的经济效果如何。他们以化肥工业为例算了一笔帐:北京市郊区建设的八个小氮肥厂,花了六千多万元投资才形成了年产合成氨三万七千吨的能力,由于消耗高、质量差,到去年底已累计亏损一千三百三十万元;如果在北京化工实验厂搞挖潜革新,只需一千九百万元就可以把这个厂合成氨的生产能力由八万吨扩大到十二万吨,不仅投资比建八个小厂节省三分之一以上,而且还能避免那些小厂质次价高亏损大的问题。他们认为,工业部门的同志应该透过数字看问题,经常总结实践经验,在工作中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力争多快好省的经济效果。
改变铁路建设中只求增加新线、轻视改造老线的做法,是人们数字观念上发生变化的又一个反映。前些年,我国内地新建了不少铁路线,这对改变全国的铁路布局,发展内地的经济建设,无疑是很重要的。可是现在,当人们传颂新线建设的成绩时,也注意到老线的改造没有抓紧,铺设辅线、扩建站段设施等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少,影响了一些地区的铁路运输。据了解,我国沿海十几条老铁路线只占全国铁路通车里程的百分之二十四,它们却担负了铁路货运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因此运输紧张,其中有些线路只能满足需要的百分之四十五到百分之五十。搞交通运输工作的同志分析了这种情况,提出当前适当地压缩新线基建项目,腾出较多的财力、物力、人力用于老线的改造,势在必行。他们说,这样做,不图虚名,注重实效,铁路通车总的里程数增加的会少一些,而实际的运输能力却能大大提高,因此应该把它当作搞好铁路运输的一条重要措施来抓。
对待数字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不影响到工业领导机关对工作的指导。记者在最近一段时间看到的情况就是如此。有些惯于压高指标的领导干部,现在比较尊重经济规律,注意使自己的意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有些搞计划工作的同志,开始意识到物资分配留缺口的危害,正在按照综合平衡的原则重新修订计划。不少主管部门给下面布置工作的时候,对涉及到的数量要求也慎重起来,避免重犯瞎指挥的错误。
三月二十日,国家经委召集工交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开会,部署今年第二季度的生产。按照往年的惯例,这种场合总要提出完成计划的进度数字,例如上半年要完成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四十八、百分之四十九或“双过半”:全年时间过半,全年计划完成过半。但是这次会议不同,自始至终一直没有提上半年的进度数字。记者和到会的一些同志曾经以为,这可能是主持会议的经委负责同志疏忽的缘故。其实不然。会议结束,当有的干部提出这个问题时,经委负责同志反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提进度数字呢?”他指出,各企业、各行业情况千差万别,完成计划的进度有快有慢,过去笼统地提进度要求的数字,使得一些企业、行业不顾质量、消耗片面地追求产量、产值,甚至不惜拚设备,给均衡生产、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带来很坏的影响。他最后说:“我们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不要随便提什么进度数字,让企业真正把注意力从抓产值、抓产量切实转到抓提高质量、抓降低消耗上去。”
这并不是一件特别的事情。如今在许多工业部门里,类似的事情几乎随时都可以碰到。因为见得太多了,记者有时习以为常,不觉得什么。可是认真琢磨一下,想到这种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在“四害”横行的时候却往往行不通,就又感到不大平常了。是的,数字背后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工业部门正在荡涤着林彪、“四人帮”遗留下的污垢,展示了人们拨乱反正的新的精神风貌。而这些比报喜数字更宝贵的东西,不正是象春风那样给人带来蓬勃朝气,使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的喜报吗?
新华社记者 于有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