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新长征中的老战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4-14
第3版()
专栏:

新长征中的老战士
新华社记者 罗晓路
这里记述的是北京医学院三位老教授。他们是新长征途中勇于“攻关”、甘当“人梯”的老战士,从他们身上反映出了一些老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这是我的事业呀!”
牙齿正畸专家毛燮均教授的床边,放着一座台式牙科钻机,一张小书桌上整整齐齐摆着制作牙齿矫正器的各式工具,案头的挂历上标记着预约病人的日期。这位七十七岁的老人就在这里接待前来看病的孩子、求教的青年医生和商讨问题的同行。他的家,既是诊室,又是研究室。
毛燮均是我国口腔医疗界的老前辈。一九四八年,他从国外学习、考察回来后,在我国口腔医学教育领域,建立了牙齿正畸专业。三十多年来,他和他的学生为成千上万名牙齿生长不好的孩子们做了矫正治疗。为了摸索我国牙齿正畸的经验,他研究了从古人类到现代人牙齿发展的情况,总结了“牙齿错?分类”的方法。
近年来他还运用自己几十年从事口腔医疗的丰富经验和国内外先进经验,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牙齿矫正器。在试用过程中,为了摸索钢丝保持什么状态才能符合矫正牙齿的需要,他经常一连四五个小时坐在桌前,反复思考着病人的每个牙齿各个部位受力情况,亲自动手调整钢丝的弯度。尽管有时他吃饭、行走都需要家人帮助,但是一拿起病人的牙齿模型或矫正器,就不知疲倦地工作起来。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新型矫正器终于试制成功。这种矫正器,材料普通,容易制作,取放方便,疗效良好。老教授又毫无保留地把制作方法教给口腔科的一些医生,在临床上逐步使用。
当人们称赞他为我国口腔正畸专业又作出了新贡献时,他微笑着说:“这是我的事业呀!”
科研阵地上的“哨兵”
北京医学院图书馆订有五百多种英、德、法、日、俄等外文期刊和医学杂志。公共卫生专家金宝善,是这些期刊的热心读者。这位八十七岁的老专家,几乎每天来到图书馆,仔细翻阅新到的期刊杂志,发现与公共卫生系科研有关的文章,就把它一一制成卡片,注明期刊名称、时间、期数、页码、作者、篇目等,然后送到公共卫生系资料室,供青年科研人员参考使用。每个月,他总要制作上百张这样的卡片。人们称他为科研前沿的“哨兵”。
金宝善当“哨兵”是在一九七二年周总理提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之后开始的。那时,公共卫生系里的科研工作陆续上马,为了使科研工作有一个高水平的起点,他自报奋勇承担资料工作。打那以后,他就风雨无阻,几乎每天都要到学院图书馆孜孜不倦地做着这项繁琐但却有意义的工作。
他说:“为了祖国一天天好起来,我要努力不停地工作,现在气力不如以前了,可是,给青年人搭桥铺路,我还能做些工作。”近两三年来,他应中年、青年教师之约,编写了《阅读外国医学期刊的经验简介》。目前,他正在主编我国第一部《英汉预防医学词汇》,他的床头案前堆满了各种医学杂志和卡片,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但他还感到不满足。前不久,又向有关领导部门要求给他一项新的科研任务。
探索针灸的奥秘
基础部组织教研室教授李肇特,为了尽快搞清楚中医针灸原理,每天总是一大早就从家里赶来学校,紧张地工作着。
一九七二年,李肇特就和他的同事们组织了针麻原理研究形态组,开始向这个目标攀登了。他们首先学习中医,坚持当中医大夫,实际体会中医辨证施治的道理。为了在动物实验中取得可靠的数据,李肇特曾背起行李,住在农村人民公社兽医站,学习中医兽医的针灸原理。
粉碎“四人帮”后,李肇特当选为中华医学会解剖学会副理事长,解剖学报的总编辑,还担任了《医学百科全书》组织胚胎部分的主编。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他指导,研究生需要他讲课,许多全国性的解剖、针麻学术交流活动都邀请他参加。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下,李肇特仍努力抓紧时间搞科研。星期六从外地开会回来,星期天就赶到学院去了解实验进展情况,参加科研工作。经过他和全组同志坚持不懈的努力,这项科研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在今年一月卫生部召开的学术会议上,他们提出了学术报告,受到好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