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种棉英雄刘老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5-15
第2版()
专栏:河北通讯

  种棉英雄刘老志
  赵辉林 辛振华
“向劳动英雄刘老志看齐!”河北冀县二区在种棉热潮中,到处可以听到这口号;有的墙上还写着这样的标语。刘老志是徐家庄人,今年六十三了,他种了四十八年棉花。全区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种棉能手,多年不毛的砂碱地,在他手里变成了棉田;同样的十成地,他的棉花也总比别人收的多。并且,他一贯积极地响应政府号召。去年,政府号召种棉花,全村种得最多的就是他——种了二十亩。虽然去年收成不好,但刘老志也拾了三千斤籽棉,政府收买了八百斤,减去公粮,又找回一千零五十斤小米。剩下两千二百斤棉花,可换七千多斤小米;再加上去年收的麦子、谷子、高粱等,共合一万多斤。足够全家十口人吃三年,达到耕一余二,创造了种棉发家的范例。
刘老志原有二十亩地,平分后,又添了三十亩。这里面只有十二亩是十成地;其余都是“淋硝盐”的砂碱地。他时常想:“‘国民党’在时,想种棉花没有地,现在毛主席来了,有了地,可是这些砂碱地拿不住苗怎么办?”他下决心要使这“不毛之地”里长出棉花来。有的人笑他说:“这地要能长出棉花,除非日头从西边出来!”但他不泄气,他说:“庄稼人要能拿住地,可不能让地拿住人。”经过他下工夫和苦心捉摸,慢慢地摸住了砂碱地的脾气——这种地是万年湿,肯反潮,地皮干巴,苗一露头,就被碱死了。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砂碱地不肯干,就是要叫它干;砂碱地不起坷垃,就是要叫它起坷垃。秋天到了,刘老志先在地里铺上粪,然后耕两遍。过了春节,再耕两遍,都是光耕不耙,也不盖,让地晒着,多让风吹,直到耩时,才耙了两遍,耩的也比较浅,棉耔耩到湿土里只有一扁指深(一般的是一立指)。结果,这一次试种成功了,苗出的很齐全,砂碱地只要一拿住苗,那就同好地一样。秋后,一亩地也平均拾了一百七、八十斤棉花。这消息震动了全区的每一个人,当他们从这些砂碱地旁边走过时,就不禁夸奖着说:“刘老志可把这些碱地拿住了!”
去年,春旱不雨,各地都是采用点种棉花。刘老志想:“我打算耩二十亩,啥时才能耩完呢?”他就同村里有经验的老农共同捉摸出用套耧耩的办法——在犁头上捆个木板,先把干土分到两边,然后,把棉籽耩到湿土里。大家一试验,都说好,周围村子也都采用了这个办法,省了很多劳动力与时间。
今年,政府特别号召要多种棉花,他种了三十三亩。他说:“毛主席坐在北京,日夜操心,还不都是为着咱老百姓过好日子,毛主席叫咱多种棉花,咱就多种,保管不会吃亏。”有些人顾虑牲口没草吃,打算种点谷子;还有些人顾虑没柴烧,打算种点高粱,他就动员说:“棉花就是个活宝贝,只要有了棉花,就啥也有了。”他又向大家灌输种棉发家思想,他说:“你们都来看我囤里的小米是从那里来的?”耩棉时,刘老志及时向别人进行技术指导。今年地皮湿,这里有句农谚是:“干耩浅,湿耩深。”但他说:“今年耩的早,地寒,太深了,苗就长不出来了。”他又发动用换工互助的办法,解决了许多人的种棉困难。段石头媳妇想种棉花,没有劳动力,他就替她耩了四亩棉花,段石头老落给他纺点线。李二锁不会拿耧,他也替他耩了九亩,李二锁帮他拾拾花籽。在刘老志和全村党员、干部积极带动下,现在全村已经超计划地完成了种棉任务。
趁大家正在劲头上,他又号召大家要在种棉之后,展开积肥运动。他说:“‘人是饭力,地是粪力’,今年要想多收棉花,头一宗就是多上粪。”他自己打算每亩地至少上三大车粪。每天,刘老志从地里回来,就背着粪筐拾粪;有集赶集拾粪。小学里的粪,他也用一百二十斤小米包下来,一季可以出十五大车粪。又到南宫用棉花换了一千二百斤豆饼,和二百斤小磨香油酱。刘老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施肥经验:上追肥可分两次——间苗时一次,可以发棵、结桃时一次可以长花。要一边上,一边用锄耪,不然就会被风刮跑了。上粪不要太靠根,免得把棉花烧死。”同时,他提出今年要多锄,“七遍谷子八遍花”,锄的好处是“好地越锄越湿,砂碱地越锄越干”。苗出土五寸时就可开锄,一直锄到开花。要是下雨的话,每下一次雨要锄一遍。另外,间苗要“一步(约合五市尺)三棵苗),不要太密。“棉花弯开身,一棵收一斤”。到立秋时拿棉顶,并要注意打疯杈。
今年连下两次春雨,麦子长得绿油油的,老英雄时常望着这些麦子,捋着花白胡子笑着说:“风调雨顺了‘棉麦一条根’,我看今年这棉花又算收到手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