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勤奋好学的青年人——访南京市秦淮区职工业余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4-27
第2版()
专栏:

勤奋好学的青年人
——访南京市秦淮区职工业余学校
每天晚上,南京市东方红中学的教学楼上灯火通明,数以千计的青年工人,有的来不及洗净手上的油污,有的顾不上吃晚饭就带上干粮,纷纷朝这里赶来。他们按照每个教室门口挂着的“代数”、“物理”、“制图”、“电子技术”等指示牌,走进自己选学的专业班课堂。
从一九七三年以来,秦淮区职工业余学校就借用东方红中学晚间空下的教室,开展业余教育,帮助青年工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现在,全校已从一九七三年刚恢复时的九个班,五百多学员,扩大到六十六个班,三千三百多学员,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工人的要求。
教学楼上下,秩序井然;教室里座无虚席,个个专心致志。这一切,都生动地告诉人们,这一批文化大革命期间高中或初中毕业的青年工人,正在争分夺秒地把“四人帮”耽误的宝贵光阴追回来,向知识的宝山进军。
许多青年工人,从工作实际出发,选择自己最急需的专业,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都有了很大进步,不少人成了技术骨干,有的当上了技术员,受到所在工厂的重视和称赞。
南京电机厂维修工沈旭光告诉我们:在“四人帮”鼓吹零分加流氓是最革命的时候,他和许多青年一样,感到前途很渺茫。他说:“我名义上是初中毕业,实际上只有小学程度。年纪轻轻,总不能就这样混下去啊!”秦淮区职工业余学校一恢复,小沈立即赶去报名。但由于他所在的工厂不属秦淮区,几次报名都没报上。他就悄悄地混了进去,旁听他喜爱的数学。第一次交作业时,小沈给老师写了一封信,恳求老师收下他这个没“户口”的学员,不要另眼看待。老师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让他转为正式学员。六年来,沈旭光采取单科独进的方法,一门门地学,先后选学了代数、三角、几何、高等数学、制图和电子技术等课程。现在,他又在另一个工厂的业余学校同时学习有关工艺的知识。他的整个业余时间,几乎全用在学习上面了。
去年,塑料二厂接受了一项技术革新任务:用电子程序控制器代替手工来控制生产农用塑料薄膜的吹塑机。厂里把这一项目交给了在秦淮区职工业余学校电子专业班学习的吕小平和徐呈成。两个小伙子十分珍视这一实践机会,他们边干边学,刻苦钻研,从设计、绘图到制作调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调试阶段,厂里没有示波器、阶梯仪等设备,他们就开动脑筋,用最简易的万能电表进行调试,反复摸索,终于获得成功。南京市二轻局专门召开了同行业技术鉴定会,当场试车,证明设计合理,效果很好。这一革新项目投入生产后,产量提高百分之四十以上,人工节省一半,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机动三轮车修配厂是一个只有一百多人的小厂,技术设备差,连一个技术员也没有,搞机修真是困难重重。一九七五年,这个厂送青年工人张国庆到秦淮区职工业余学校机械班学习,现在小张在厂里可派上大用场了。这两年多来,他在业余学校几个同学的帮助下,为厂里设计制造了一台磨缸机、一台扳面机和一台五吨行车,解决了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动三轮车修配厂负责人王纲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的小张原来是个初中生,现在真顶个呱呱叫的大学生了。我们尝到了送青年工人去业余学校学习的甜头,今年又送去了十五个小青年到业余学校学习。”
工人业余学习的丰硕成果,是和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全校九位专职老师和五十多位兼课老师,精心备课,编写教材,尽量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给学员们传授更多的知识。
新华社记者 古 平 徐机玲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