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要重视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4-28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要重视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为农业现代化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的农业机械化,要想发展得快一些,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就是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认真解决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经济效益问题。
在制定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措施、步骤时,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人多地少,平均每人不到二亩地,按人口平均的耕地,只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苏联的七分之一,法国的三分之一,印度的五分之二;资金不足,社队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尚未发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想方设法使有限的资金、资材和技术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发挥。
要考虑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
在劳力多土地少的情况下,要想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带来经济上的好处,就必须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不断地给农业劳动力安排出路。资本主义国家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使农民大量破产、失业,流入城市,我国显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我们必须遵循就地找出路的原则,这就需要逐步改变我国目前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实行农林牧结合,农副工综合发展。不然的话,就会出现一种反常现象:社员花钱买了拖拉机把人替下来了,但多种经营和工副业没有随之发展起来,劳动力没有出路,结果集体收入没有增加,甚至减少。这两年来,我国水稻机插面积大幅度下降,除了插秧机质量不过关外,劳动力没有出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这种集体不能增加收入,社员得不到实惠的机械化,是建在沙滩上的大楼,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群众是不欢迎的。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在投放资金和购置农业机械时,同时要考虑安排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特别是应该使那些农业劳动力有出路的地方先“化”起来。这些地方一般说资源丰富,发展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的条件好,集体公共积累较多,原则上可以自力更生搞机械化。对于那些资源虽然丰富,但目前社队公共积累少的社队,应该多投放些资金,把农业机械化和多种经营及工副业生产同时办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及早解决两套成本确保增产增收
我国北方农村推广使用农业机械较早。开始为了确保机械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曾经提出“机马牛相结合”的方针,这在当时无疑是合理的。但目前机械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都已基本解决了,有了拖拉机,只是由于不配套,还要照常养马、养牛做耕畜使用,机耕费和耕畜饲养费同时开支,严重影响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果。群众称这种现象是“两套锣鼓一台戏,两套成本来种地,马吃料,机喝油,光增粮食不增收。”
以黑龙江兰西县城郊公社发展大队为例,该大队二千七百人,一万零九百八十八亩耕地,现有履带式拖拉机三台、轮式拖拉机一台和一批配套农机具。农田耕作的翻、耙、压、起垄、播种、中耕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去年全年农机开支二万七千元,每人平均负担十元。但由于轮式拖拉机不够,秋收拉庄稼,送粮,冬春送粪等运输作业没有机械化,这个大队不得不饲养着一百四十八匹马和四十一头牛。这一批牲畜全年消耗粮食十六万八千五百斤,饲草八十三万八千斤,仅草料费一项(还不算大车、绳套、畜药等杂支)就开支三万七千八百元,社员每人要负担十四元。如果给这个大队再投放二、三台轮式拖拉机和拖车,开支最多不过增加一万三千五百元,比饲养耕畜开支减少二万四千三百元。就是说在生产、收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仅这一改变就可使每人收入增加九元。
象发展大队这样的情况,东北、华北等地不同程度的存在。每年向国家交售七、八亿斤商品粮的吉林省榆树县,全县养了十万匹马作运输力,每年消耗粮一亿五千万斤至两亿斤,谷草二亿五千万斤至三亿斤,养马费占全县农业生产费用的百分之四十,达三千万元。黑龙江省如果能用汽车代替马车,每年就可以节约粮食约二十五亿斤至三十亿斤,相当于现在全省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总数。
目前,我国发展机械化,设备和投资都是有限的,为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应该重点地把资金和设备投放给立刻能解脱两套成本负担的社队,使他们的农业机械成龙配套,以便尽快发展起来。
先“化”什么后“化”什么要因地制宜
先“化”什么,后“化”什么,这个问题也应该由经济效益来裁判。我国幅员辽阔,有平原山区,有旱地水田,有农区牧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应该首先抓住影响当地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重点先
“化”,不要千篇一律,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例如北方农村,目前实在应该把运输机械化起来。山区、丘陵那些刚刚开始机械化的地方,首先应该实现运输机械化。四川、陕西等山区许多地方现在还是用原始的畜驮、人背的办法,每年劳动力的百分之四十用在运输上。由于运力紧张,生产资料不能及时运进山区,影响山区建设;山区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不能及时运出,白白烂掉,影响社员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许多山区公路修到公社、大队后,干部社员一个迫切要求就是要汽车或轮式拖拉机。这些年来,尽管一再批判用拖拉机搞运输是什么“集体内部的资本主义”、“不务正业”,但用拖拉机搞运输一直没有停止过,可见农村运输机械化是如何的迫切。全国农机学会负责同志从密云县坐车返北京市区,沿途碰到一百七十三台拖拉机,就有一百七十台在跑运输,真正在田间作业的只有三台。据一些地区统计,轮式拖拉机的工作量百分之七十用在运输上。
综观全国农机的供需情况,供求之间差距最大的莫过农用柴油汽车了。现在,国家每年分配给农业上的汽车约八千多辆,但多数分到一些事业单位,人民公社拿到很少。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利用我国生产拖拉机的能力,拿出一部分制造拖拉机的材料生产柴油汽车,这样做在经济上也是划算的。我国应该尽快建立低速、大马力的柴油汽车生产能力。那种只埋怨社队用拖拉机跑运输,却不优先解决农村运输机械化的问题,是应该解决的时候了。
正确对待机型的大、中、小
拖拉机型号的大小,是各国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而定的,并不都象北美、苏联那样向超大型发展。机型向大发展,除了意味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外,同时受着经济规律的制约。外国农场主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以应付农机工人增加工资的要求,就努力使农机向大型化发展。以美国为例,一九五○年农机手日工资是四点四五美元,一九七○年增加到十点七美元,每台拖拉机由二十九马力增加到七十二马力,而每美元工资负担马力仅从六点五增加到六点七。西德、日本也大体如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拖拉机的大型化是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相一致的。
我国除边疆一些大的国营农场外,绝大部分地区,耕地面积有限,经营规模不大,加上农业机械化起步迟,农业劳动力多,集体购买力不强,大型农机与我国目前条件不相称,因此,我国还是应当把着重点放在中、小型拖拉机的发展上似较合理。农机部门应该学习外国农机的长处,逐渐形成我国自己的系列和标准,创造中国式的农业机械化。
新华社通讯员 李晓南
新华社记者 周贻昶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