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春蚕之歌——记重庆塑料七厂青年工人杨联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01
第2版()
专栏:

春蚕之歌
——记重庆塑料七厂青年工人杨联荣
在重庆塑料七厂青年工人杨联荣宿舍的墙上,端端正正地贴着这样一段语录:
“我们要象蚕一样,将最后的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人民。
——周恩来”
这是杨联荣的座右铭。他把自己平凡的工作与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勇挑重担,忘我地劳动,不愧是四川省和重庆市学铁人的标兵。“不怕条件差,就怕没志气”
一九七一年二月,在长寿县农村锻炼两年多的杨联荣,接到了去重庆塑料七厂当工人的通知。
来到工厂,小杨愣了:正对着破旧大门的是一个用油毛毡搭起的棚子,这就是全厂的主要厂房兼宿舍,二十多台陈旧的缝纫机、十多个塑料热合机,就是全厂的主要机械,一台水泥机座、不能转动的车床,这是全厂仅有的大型设备,塑料票夹、钱包、手提包,就是厂里全部产品品种……
“难道这就是我要生活和工作的工厂吗?”
他向父亲叫苦,父亲对他说:“要是一切都好了,还让你们这些娃子去干啥子?”他向母亲诉说,母亲回答他:“这比我和你爸爸十来岁进厂当学徒时的情况好多啦!”
在为期一周的入厂学习班上,毛主席关于发奋图强的教导,大庆人艰苦创业的事迹,老工人的忆苦报告,党支部书记对工厂远景规划的描绘,都深深打动了他的心弦。他扪心自问:
“大庆人头顶青天、脚踩荒原能建成大庆,难道我们就不能使工厂迅速发展起来?”
“大庆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难道我们就做不到?”
他越想越觉得脸发烧。
“不怕条件差,就怕没志气!”
这就是杨联荣自己作出的答案。
学习班结束了,他被分配在机修组。这时,为了生产支农产品,重庆塑料七厂由生产塑料复制品转向废旧塑料的再生产。多么光荣的任务啊!可是,由于工厂没有相应的设备,无法处理送来的废旧塑料。小杨的心情沉重极了,那堆积如山的废旧塑料好象压在他的心上一样。
“工厂有压力,国家有困难,我们工人应该分担这个压力,设法解决这个困难。”他思考着要制造一台一百二十毫米的挤塑机。有人忠告他说:“真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啊,我们厂一无技术员设计图纸,二无设备加工部件,造挤塑机谈何容易!”
杨联荣大胆地向党支部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组织的鼓励,群众的支持,给杨联荣增添了勇气,他勇敢地担任了自制一百二十毫米挤塑机小组的负责人。不会设计,他和战友们就到处拜师求艺;加工部件有困难,他们就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啃。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那六十多张图纸、一百多个零件的挤塑机终于制造出来投产成功了。从此,大伙儿送他一个外号——“鲁智深”。
“蚕不食桑不吐丝”
随着生产的发展,重庆塑料七厂越来越需要革新旧设备、制造新机器,杨联荣负责的机修任务更重了。为了学习设计,他和战友们虚心到兄弟厂学习请教或请技术人员来厂传经、指点;当别人搞设计时,他就跟着一起画图;图纸画出后,他再照着画几遍,用心琢磨要领。功夫不负有心人,杨联荣不久就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设计和制图知识。
杨联荣常说:“生产的需要就是命令,肩上的担子要求我们要学会不懂的东西。”几年来,他买回一些数学、机械学等方面的书籍,刻苦钻研。
有人问杨联荣:“你这样闷头自学,能成吗?”他回答:“一步登不上高山,但登上高山却离不开一步。叶副主席说过,‘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嘛!”
有人向他开玩笑说:“别看智深的禅房小,参禅的劲头倒是满‘鲁’的。”他认真地说:“要想求得‘智’深,不在禅房大小。经常想一想我们肩上的担子,总觉得有种力量在激励着我们去学习,去战斗!”
和他同住一个楼上的单身工人们反映,为了学习,几年来小杨房子的灯每天早晨开得最早,晚上熄得最晚。他宿舍旁边就是厂里的文娱室,里边放有电视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很少见他去看电视。
有时回家,母亲见他又消瘦了,心疼地说:“联荣,干活是咱工人的本分,妈不管你,可在下班之后就少看点书吧,要当心身体啊。”对于慈母的叮嘱,小杨却总是回答:“干四个现代化需要技术知识,将来实现了现代化,更需要技术知识,不学习怎么成呢!”
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同志号召全国人民在新长征路上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更进一步开阔了杨联荣的视野。他不顾癌症的折磨,又订出了一九八○年前,全面提高自己基础理论的学习计划;为了看懂外国科技资料,他还顽强地学英语。医生、领导干部和亲友们劝他:“战胜疾病要紧,就不要这样耗费心血了。”杨联荣坚决地说:“马不吃料跑不快,蚕不食桑不吐丝。不管死亡离我多么近,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干一天,学一天!”
“因为我是个工人”
为了给国家多做贡献,杨联荣以主人翁的态度,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他工作从来不管份内份外,无论酷热的夏日,还是凛冽的冬夜,哪里有累活险活,他总是抢在前边,拚命干。八个春秋过去了,他同全厂职工一道,实现重大革新二十二项,小改小革一百多项,自行设计制造各种机器二十六台,占全厂设备的百分之五十九,试制新产品十八种。过去,这个厂主要靠手工操作,现在基本上实现了机械生产,产值八年增长了五倍半。看到工厂变化这样大,职工们都说,杨联荣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是无法计量出来的。
工厂里缺少生产再生薄膜的压延机,领导上和同志们着急,杨联荣更着急。他想起厂里有一台沉睡多年的三辊研磨机,便向工厂领导干部提出用它改制成三辊压延机的建议。厂外有位工程师听说后摇头说:“研磨机和压延机两种机器的性能相反,要加工改制,难啊!”听了这话,有的人灰心了,个别人还讥笑杨联荣和他的伙伴们是“想入非非”。小杨并没有把那位工程师的话看做泼冷水,相反,他认为工程师的话指出了攻关的要害。在那些日子里,他和战友们为了分析机器的传动、冷却、加热系统,白天跑遍全市拜师傅、查资料,晚上对着机器动脑筋,黄昏清晨不停手,从未休过星期天。机器改制成功了,小杨也消瘦了。当领导上要他讲讲心得体会时,他说:“我是个工人,厂里有困难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一九七四年八月的一天,杨联荣和几个青年工人抬机器坯件外出加工,在上跳板装车时,和他抬一根竹杠的青年脚下一滑,摔下了跳板,咕咚一声,一吨多重的坯件把他压倒,竹杠砸在他的脖子上。他当场昏了过去。
消息传开,工厂象开了锅,工人们纷纷奔向出事的现场。许多人呼唤着:“小杨子,你醒醒,你快醒醒!”“厂里离不开你,离不开你啊!”当他被送往医院时,人们跟着汽车跑出大门外,有的呜咽抽泣,有的放声大哭……
经过医院紧急抢救,小杨终于醒过来了。他睁开眼睛,看着周围的领导干部和战友,急促地问:“别的同志受伤没有?”“机器坯件送走了吗?”当他得知战友们没人受伤时,才平静下来。
检查结果,杨联荣颈椎骨被砸断,背部也受了伤,需要做牵引治疗。为了尽早回厂参加战斗,杨联荣忍受着巨大痛苦,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被称为长江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八月份气温经常高达四十多度,热得人们透不过气来。正在做牵引的杨联荣,身体被固定着,头上拉着几斤重的铁铊,使他整个身子都浸在汗水里。他以坚强的毅力控制着自己,从不叫唤一声。他怕耽误厂里的生产,一再要求领导上和同志们不要到医院来看他。
四十天过去了,能下地活动了,杨联荣便恳求医生让他提前出院。医生吃惊地问:“你伤得这么重,现在尚未痊愈,为什么急于出院?”他急切地说:“咱是个工人,离开工厂咱心里不是滋味啊!”医生感动了,同意他提前出院,但告诉他:出院后必须全休一个月,否则可能留下后遗症。
出院后的第二天,杨联荣将全休假条往家里一扔,就兴冲冲地到工厂上班了。党支部要他休息,他乐呵呵地说:“王铁人砸坏了腿还跳到泥浆池里搅拌水泥,我的嘴能张,手能动,为什么要休息呢?”领导上只得同意他在生产中“动动嘴”。有的青年人见他身穿石膏背心,便俏皮地说:“呵!这下子‘鲁智深’真的披挂上阵了。”
“我不能躺下,我要工作!”
一九七八年春节以后,杨联荣的饭量骤减,红红面庞的小胖子变得面色灰白,大伙儿为他担心,催他查病,他却仍然一心扑在技术革新上。六月份,在北京参加轻工业部召开的工业学大庆会议期间,他更加吃不下东西,每顿饭只能喝点菜汤。在同志们的催促下,他才到住地附近的医院检查。当医生把写有“发展中期食道癌”的诊断书交给他时,他顿感两眼发黑,天地旋转。医生叮嘱他,只要有坚强的毅力,精神保持愉快,与大夫积极配合,食道癌不是不可以战胜的。杨联荣“嗯”了一声,带上大夫开的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住处,一头栽到床上,心乱如麻。
“身患癌症,还能不能继续搞革新?生命有限了,还能不能为四化出力?”
“才二十六岁啊!工作、学习、爱情……彩色缤纷的生活才刚刚向自己招手,祖国的四个现代化的壮丽景象自己还没有看到,难道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吗?”
他一骨碌爬起来,伫立窗前,首都林立的烟囱,葱绿的杨柳,使他想起了可爱的山城重庆,想起了工厂里的领导和战友,想起了那些为改变工厂面貌而战斗的日日夜夜。“无情的癌症要使我过早地离开这一切,我该怎么办呢?”他反复地掂量着青春和生命的分量,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在这忧伤、烦恼的时候,他想起了铁人王进喜,想起了陈篪,想起了会议期间,参观《周恩来同志纪念展览》时看到周总理要大家学习春蚕精神的那段激励人心的话。他顿感视野宽广,激昂地自语道:
“春蚕到死丝方尽!宁肯死在战斗岗位上,决不在病床上虚度光阴!”
回到工厂里,杨联荣只是悄悄地吃药,不让任何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他深知:一砖一瓦建不成大厦,但任何大厦都离不开一砖一瓦。他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仍然每早五点多起床,一直干到深夜,恨不得一天干十几天、几十天的活。但是,癌症折磨着他,精神更加疲惫了。组织上和战友们问起他的身体,他总是笑笑说:“没有啥,胃火上升,吃点药就好了。”为了掩盖病情,吃饭时,他不是悄悄地躲在一边,就是偷偷地回到自己的宿舍里吃。厂卫生员见他越来越消瘦,而且咽饭困难,便问他:“你吃饭怎么象数饭粒似的,一顿饭吃这么老半天?”他强笑笑说:“我刚刚打回来……”
卫生员要他交出在北京的诊断书,否则就建议领导上将他送到医院里“关起来”。看来事情再也瞒不住了。
一天,杨联荣把卫生员请到自己宿舍里,诚恳地说:“你是卫生员,又是团支部组织委员,我有件事情请你帮忙……”卫生员见他吞吞吐吐的,迷惑不解地说:“有啥事你就说吧。”当得知杨联荣患的是发展中期食道癌时,她惊呆了。
“一个人的生命固然是宝贵的,但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事业比个人的生命宝贵千万倍。用有限的生命为实现四化多作贡献,生命才会有意义。”
“我愿做一块燃烧的煤炭,为四化发出最后的光和热;我愿做一只春蚕,为四化吐尽最后一根丝……”
听着这坚强的话语,卫生员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两行热泪扑簌簌地流了下来。她没有答应小杨要她保密的请求,向工厂党支部报告了杨联荣的病情。
第二天早上,当杨联荣象往常一样向车间走去的时候,工厂党支部书记把他叫进了办公室,“批评”他不该瞒着组织,叫他不要再上班干活,不要到厂外联系工作,全力以赴地治病。杨联荣着急地说:“医生要我精神愉快,我最大的精神愉快就是工作。我不能躺下,我要工作!”
“齿轮干了要上油,机器坏了要修理,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嘛!”
“四个现代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让我躺在床上不想四化,不干四化,我还算啥子共产党员!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工作,就要战斗,就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倾注全部心血!”
支部书记深情地说:“春蚕吐丝要吐得久,丝才能吐得多啊!”
“吐丝多固然要吐得久,但也要吐得快。也许我看不到四个现代化那一天了,请领导上考虑,把计划明年制造四辊压延机的任务提前交给我吧,趁我还能动、还能走的时候把它赶制出来……”
在杨联荣的坚持下,四辊压延机攻关小组成立了。杨联荣坚持战斗在第一线,工人们夺下他手里的焊枪,他转身又操起鎯头。一次,用手葫芦吊装辊筒外出加工,小杨从一位同志手中抢过倒链哗哗地拉了起来,忽然两眼一黑,几乎栽倒。为了不影响大家工作,他手扶墙壁,抑制着阵阵恶心,向楼上医务室走去。一步,两步,三步……当他踉踉跄跄地进了医务室后,再也支撑不住身子,一头栽倒在椅子上。在医务人员抢救下,小杨慢慢醒过来了,他强打精神说:“没啥事,我歇一会儿就好了。”医务人员“警告”他,再这样不听话,就建议领导上送他去疗养,杨联荣急切地说:
“轻伤不下火线嘛,这点病算啥子呢!”
盛夏的一天中午,卫生员又在工厂大门口拦住了杨联荣,与他“争吵”起来。尽管杨联荣再三讲明急需去梨树湾火车站为四辊机切割钢材,卫生员还是坚持不让他去,并以命令的语气说:“你是个病人,就得听医务人员的!”
“病人,病人,你为什么不想一想我是个共产党员!”说着,他推开卫生员的手臂,艰难地朝梨树湾走去。
到达梨树湾车站,杨联荣蹲在地上,手握焊枪,为四辊机切割材料。背上骄阳似火,脚下灼热烫人,热浪阵阵扑面,烧红的钢板烤得他头晕眼花,他感到喉咙里火烧火燎,胸部疼痛难耐,身上的汗珠巴嗒巴嗒地滴落在钢板上。他忍受着这一切,手中焊枪嘶啦嘶啦地发出道道明亮的闪光……
红岩上傲霜怒放的红梅迎来了一九七九年的春节。厂里职工们除去倒班生产的以外,都满怀欢乐地回家过节了。不管工厂领导干部怎样劝说,杨联荣仍和以前的春节一样,坚守在生产岗位上。党支部的同志只得到车间里去慰问这个全厂最重的病号。领导干部询问他的病况、叮嘱他注意身体,他却只是谈如何提前制成四辊机向国庆三十周年献礼,如何完成生产联动线。当领导上不得不强令他休息时,他眼含热泪说:“泡在个人主义泥潭里的青春有什么出息!躲在安乐窝里的生命有什么意义!你就让我干吧。我心里明白,我的生命已经不能用年月来计算了,但我的青春和生命是属于党的,我愿把生命的最后一秒贡献给祖国,贡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春节过后,杨联荣没有休息。他象一只春蚕,正将自己年青的身心化作闪光的银丝,编织着祖国四个现代化的美好画卷。
新华社记者 李尚志 蒋德
(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杨联荣身患重病,斗志弥坚,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进行技术革新的攻关项目。
新华社记者 金勖琪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