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埋头苦干土变金——记河南省太康县“新长征突击手”、共青团员王文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08
第2版()
专栏:

埋头苦干土变金
——记河南省太康县“新长征突击手”、共青团员王文亮
河南省太康县老冢公社柳叶大队共青团员王文亮,一人管理十亩麦、棉套种田,连续三年夺得高产。最近,在太康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省委和县委表彰了王文亮的先进事迹。公社党委授予他植棉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并发给锦旗和奖金;公社团委命名他为新长征的突击手,号召全社青年向他学习。
但是,谁能想到,今天被命名“植棉劳动模范”、“新长征的突击手”的王文亮,四年多以前,还是全公社有名的“二流子”。过去,由于林彪、“四人帮”散布“读书无用论”的毒害,王文亮初中一年级没上完,就逃离学校,“高飞”了。他认为,读书没有用,农村无前途,要到大城市去看看。三年多时间,王文亮逛了北京、天津、西宁、乌鲁木齐等二十多个城市,先后几十次进收容站、派出所。乡亲们气愤地说,这个青年成了“锈铁锁”,打不开,没治了。
一九七五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全国出现了大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到处流浪的王文亮看到这喜人的形势,再也无心逛下去了,他回到了柳叶大队。王文亮回去以后,党组织和贫下中农没有嫌弃他。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一贯多次找他谈,进行帮助教育。贫农社员王明生也语重心长地劝他说:“亮呀,咱穷苦人要跟党走社会主义光明大道呀!咱庄稼人不能不种庄稼去逛游,搞好农业才是正门。”在党的耐心教育和贫下中农的热情帮助下,王文亮的思想慢慢开窍了,“锈铁锁”渐渐被打开了,他决心将功补过,重新做人。
柳叶大队村庄北边,有一块十亩盐碱地,寸草不生,群众称为“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一九七二年,队里曾在这里试种水稻,结果失败了。王文亮决心改造这块地。他向党支部提出把这十亩盐碱地交给他管理,他的要求得到了党支部和生产队的支持。广大社员看到王文亮在变,都很高兴,大家齐出动,帮助他很快平整了这块碱地。
为了改造这十亩盐碱地,王文亮整个心思都用上了。生产队有个尿库,多年没有清理过,王文亮看到后,不吭不言,脱掉衣服和鞋子,跳到尿库里清理。在另一个社员的帮助下,捞出了两立方多又黑又烂又臭的好肥料,拉进了碱地里。盐碱地不长庄稼,他就拉淤土,挖坑泥,大搞改土。王文亮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挖、拉坑泥三十多方,初步改良了十亩盐碱地。为了增加地的肥力,王文亮起早贪黑,跑十几里路拣野粪。一九七五年冬天和一九七六年春天,他拣野粪一万二千五百多斤,积粗肥三十多方。一九七六年秋天,他听人说,树叶沤粪质量高,施到地里土发松。他就把自己家的一百二十多棵桐树、柳树的叶子捋下来沤成粪,上了地。几年来,在麦棉田间管理的日子里,王文亮每天除回家吃饭外,几乎全在这块碱地里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汗水换来好收成。一九七六年,王文亮在十亩盐碱窝里,夺取了两千六百五十斤小麦和一千零九十斤皮棉的好收成。
粉碎“四人帮”后,王文亮干劲更大了。一九七七年春天,他和社员们一起打了三亩棉花育苗营养钵,实行塑料薄膜育苗。为了加强管理,王文亮索性搬到育苗营养钵旁临时搭的小庵里。一天深夜,突然刮起狂风,下起大雨。为了保护营养钵,他不顾风吹雨打,用身子压住塑料薄膜,一直坚持到天亮,保住了营养钵。
王文亮在管理十亩碱地的过程中,不仅苦干,还学巧干,大搞科学种田。全县闻名的五里口公社桂李大队第四队麦棉套种得好,他去参观学习。李屯大队女青年棉花班治红蜘蛛有经验,他去虚心求教。棉花落铃多,他不知啥原因,就去找县棉花办公室的同志询问。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王文亮管理的十亩套种的麦、棉获得了丰收。去年,他一个人向国家交售二千多斤小麦,一千五百多斤皮棉。
新华社通讯员 樊仲明 曹一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