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要为“摇钱树”培土施肥——上海纺织工业战线职工的呼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08
第2版()
专栏:

要为“摇钱树”培土施肥
——上海纺织工业战线职工的呼声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访问了纺织工业的老基地——上海许多个纺织厂,看到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跳鲤细布、白猫花布、绿牡丹什色府绸、鹅牌汗衫、熊猫牌高级呢绒、熊猫牌毛巾等许许多多的名牌产品。在一些纺织厂的产品陈列室里,各种新型的纺织品百花争艳。烂花涤纶印花布,看上去似刺绣,似植绒。晶莹夺目的羊绒衫,色调柔和,绒面丰满,手感柔软,弹性良好,式样新颖美观。金三杯牌的真丝印花绸,象湖波,似朝霞,若彩虹,姿态万千。真是绚丽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丰硕的成果
这些产品,已经销售到西欧、北美、日本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换外汇很多。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并不都是大厂,有的就是“弄堂工厂”。也并不全是新设备,而是经过改革的二、三十年代“万国牌”老爷车。当然,也有广大职工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机器。
手帕十二厂是个外销专厂,只有三百九十四名职工,一百二十台布机,专门生产外国需要的各式餐巾。一九七七年,为国家创外汇二百七十万美元,平均每个职工每年创外汇六千多美元。一九七八年,全厂创外汇三百二十一万美元,每个职工一年创外汇八千一百多美元。
被单十三厂,是个“弄堂工厂”,五百四十三名职工,一九七八年为国家创外汇二百五十万美元,每个职工一年创外汇四千六百多美元。
第七印绸厂生产的金三杯牌真丝印花绸,已在国际市场上成为畅销产品,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七七年,总共为国家创外汇二千一百多万美元。一九七八年创外汇一千零四十五万美元,每个职工一年创外汇近二万美元。
上海第五棉纺织厂,是个拥有五万七千纱锭,两千多职工的中型棉纺厂。一九七八年为国家提供积累一千四百二十一万六千元,一年积累就能建设一个半同样规模的工厂。
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是一个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老厂、大厂。一九七八年,积累八千三百九十七万七千元。解放初期,两年半的积累,才能建设一个同样规模的工厂,现在,一年的积累,就可以建设两个半厂。
从解放到一九七八年,上海纺织工业系统向国家上缴的利润、税金,相当于国家给他们的投资的七十七点三倍。纺织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创外汇多,确实是工业战线上的一棵“摇钱树”。
艰辛的劳动
可是,要从这棵“摇钱树”摇出钱来并不那么容易,它凝聚着多少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啊!
上海纺织局的领导同志给我们介绍说:上海纺织系统拥有棉纺、毛纺、印染、丝绸、针织、化纤、纺织机械等行业,门类齐全。老厂多,老设备多,老工人多,要显著地改变行业面貌,非要有一个长远规划不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们既注意解决当前生产中的突出矛盾,又看得远一点,抓住一些带有方向性的可以促使生产技术面貌发生根本改变的课题,一个一个的进行研究解决。第一个十年,他们针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许多纺织厂工序繁多、设备杂乱的局面,有计划地进行了改长流程为短流程,改“万国牌”为尽量向国家定型设备靠拢的改造工作。第二个十年,他们有计划地抓了细纱机、梳棉机等主机的工作机构的改造,大面积地提高了纺织厂的生产效率。第三个十年以来,他们逐步形成了一个长远目标:逐步把上海纺织工业建设成为具有竞销能力的纺织品出口基地、国内高中档纺织品调剂基地、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基地和提供先进成套纺织机械的基地。围绕这个长远目标,他们重点抓了发展印染后整理新技术和采用电子技术等课题。二十几年来,这个老基地的棉纺、印染、丝绸、针织等主要行业,都经过了三、四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道道工序有革新,台台设备换新貌,老机器脱胎换骨,整旧如新,胜于新。我们访问了手套一厂。这个“弄堂工厂”,外貌很简陋,厂房也很狭窄,就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厂房的阁楼上,摆着三台崭新的“集群控制”电子计算机,五光十色的指示灯不停地闪烁着,指挥着一百多台手套机。去年全国科学大会期间举办的全国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就展出了他们厂的一套集群控制电子计算机样机。他们还给我们看了厂里保留下来的几台手摇机。二十年前,工人们操作要手摇、脚跳、口数、脑记。每天要摇三万次。老师傅们、干部、技术人员,不知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自己设计,自己改造,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半自动化,最后,又在上海纺织工学院师生的协作下,搞成了这套电子计算机集群控制。如今,繁重的劳动都已由机械和电脑“代劳”,工人只是按按电钮和整理产品。半自动化时,每人只能挡二、三台车,一班生产五、六打手套;电脑“代劳”后,每人挡十二台车,生产二十打,多的二十二打。厂里的好多工人和干部高兴地说,现在我们体力劳动减轻了,大家正在为迅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进行脑力劳动呢。
手套一厂的变化,仅仅是上海纺织行业中的一个缩影。其他许多工厂都有这样令人高兴的变化。
在国家投资极少的情况下,上海纺织系统的干部、工人动脑筋,想办法,千方百计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出口,多创外汇。为了扩大出口,从局到公司到厂,都建立了一些科研单位和一支很大的设计队伍。这些单位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支持下,在外贸单位的协助下,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需要,搜集整理国外的样品、画报等资料,建立了国外产品的各种档案。我们看了第七印绸厂生产的真丝印花绸,有从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设计的“青铜”、“贝壳”、“仿马王堆汉墓图案”、“彩蝶纷飞”花样,有吸收国外花样设计的“线条”、“点块”的图案,再经工人们精细的巧手印制出来,有的凸出来,给人们以立体感,有的栩栩如生。这些彩绸很受客商欢迎。他们厂接到的外销订货单,已经安排到第三季度了。
他们的呼声
“摇钱树”虽好,可是只摇,不浇水、施肥、培土,摇来摇去就会枯萎的。上海纺织行业现在就面临这个问题,不少产品成十倍、几十倍地增长,可厂房依然如旧,拥挤、简陋,仓库等辅助设施也跟不上,严重影响扩大再生产。我们访问了不少工厂,不管是大厂、小厂、老厂,还是解放后的新建厂,都存在这个问题。有些工厂厂房小,他们想继续改造机器,摆布不开,只好随着地形让机器横七竖八地卡在柱子间。“弄堂工厂”多数都还是砖木结构的旧厂房。针织五厂有个车间支了好多柱子,工人们叫它“森林车间”。不少厂房,夏天热得很,冬天四面透风,雨天到处漏水。上海纺织局的同志介绍说,上海各纺织厂大多已经建立五、六十年,早就到了自然损坏的期限,全局建筑面积五百七十八万平方米,即使每年更新百分之一,也要五万七千八百平方米,而现在却远远不到这个数目,危险厂房逐年增加。
有些“弄堂工厂”同居民犬牙交错,矛盾很大。被单十三厂是一九五六年由十五个公私合营小厂合并起来的。二十多年来,他们没有增加一间厂房。全厂三十五个班组、二十几道工序,分散在五个地方操作。印染车间由十多幢民房打通而成,印染设备比较重,负荷超重,大梁已经弯曲了。羊毛衫十一厂同居民住房仅一墙之隔,影响居民的睡眠与起居。
这些年来,多少扶持一下,或者贷款,或者投一点资,见效很快的工厂也有。比如针织二十厂,原来是织袜子的小厂,后来改为化纤厂,国家只投资了四百三十万元,当年他们就上缴国家二百万元。后来改为针织外衣厂,每年为国家上缴一千万元。织袜一厂扩建厂房,银行贷给他们五百万元,他们边建厂,边生产,边还债,厂房建成了,五百万元已经还清了。可是更多的工厂却不是这样。生产熊猫牌高级印花浴巾的毛巾十五厂,一年为国家创汇三百多万元,厂长手里的机动费只有两万元。被单十三厂建厂二十年来,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元钱。近年来,他们想扩大生产,搞了五次规划,向公司和局里申请投资。公司和局也没有钱,只好纸上谈兵。
我们从上海纺织行业各级领导同志那里听到:要使“摇钱树”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国家就应该下点本钱。我们也认为有些问题是完全应该解决的,也不难解决。比如多给工厂留点机动费用,创外汇多的工厂分成多一些。有些工厂国家该投资的、银行该贷款的,危险厂房急需修理搬迁的,有关部门应该认真考虑予以解决。在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今天,在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今天,解决这个问题是迫在眉睫了。
本报记者 赵培兰 毕月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