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根毛不舍”变废为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09
第4版()
专栏:读者来信

“根毛不舍”变废为宝
一根猪鬃有多重?它的价值又能有多大?可是,吉林省洮安县土产公司废品保管员刘绍亭同志却从收购进来的成十张、成百张、成千张的猪皮上,一点一点地为国家积累着财富,仅三年,便拔下猪鬃一百多斤。牛耳朵里的锋毛,有人注意过它吗?当刘绍亭听说是一种贵重的出口物资之后,便把收购牛皮时割下来的牛耳朵,一个一个地搜集到一块,用水洗净、晒干,然后把牛耳朵里的锋毛一撮一撮地剪下来,仅五年,他从六千多个牛耳朵里,剪下三斤二两多牛耳毛。
把一根根猪鬃,一撮撮牛耳毛,都收集起来,变成财富,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群众说,这是“根毛不舍”的精神。刘绍亭同志就凭着这种精神,做出了许许多多不平凡的事迹。
他们公司的职工经常传颂着他抠“乌眼”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刘绍亭接任保管员不久,一次发现院角的大坑里堆积着许多废鞋帮。他问“这是怎么回事”?当他听说废鞋帮是造纸的好原料,只因为上边有“乌眼”,没法造纸,只好填坑时,他便做了一个抠“乌眼”的锥子,一有空便抠起来。从一只废鞋帮上抠下几个“乌眼”,这用不了多大力气,但要从数以万计的废鞋帮上,把所有的“乌眼”都一个一个抠下来,靠的是什么精神?还是那个“根毛不舍”的精神。就这样,在三年时间里,他从六万多只废鞋帮上抠下三十多万个“乌眼”,净重二百三十多斤。同时,被去掉“乌眼”的废鞋帮,成了很好的造纸原料。
在刘绍亭眼里,什么东西都有用处。他当废品保管员二十多年来,从十万多个装过青霉素的小瓶上,扒下五十三斤铝皮,二百一十斤软胶盖。还一缕一缕地从包装麻袋上摘下羊毛五百二十斤;一针一针地将破袋片缝补成包装麻袋一万多条;一锤一锤地从废钢铁上砸下铜、铝、锌等有色金属五千六百斤;一点一点地从废铁里挑拣出碎银一千零八十七克……。他还从“破烂”堆里挑选出大批旧布,泡洗后,给工厂供应了擦机器布二万七千五百斤。他还从骨料里熬出八千多斤骨油。
二十多年来,刘绍亭“以库为家”,很少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日和星期天。他不仅自己把工作干得好,还把身边的同志都带动起来。他们十几个人,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干这行,爱这行,精这行;不怕脏,不怕累,不为名,也不图利。只近三年来,全站就为国家积累财富五万多元。
刘绍亭寡于言谈,重于行动。他处处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影响自己的伙伴,带动全站的人。
许多职工都以他为榜样,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青年保管员邹学颜学习他,不仅很快掌握了本职业务技术,还能给全县废品收购人员讲课了。青年女工们学习他,用挑选出来的废布块,为制鞋厂打出四千一百多张袼褙。
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却做出了极不平凡的贡献。刘绍亭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赞扬。一九七八年,刘绍亭同志被命名为吉林省的“劳动模范”,他所在的废品站也跨入了白城地区财贸战线的先进行列。
吉林洮安县
供销社秘书科
左景升 高庆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