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麦乡行——温县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12
第2版()
专栏:

麦乡行
——温县见闻
一场春雨过后,我们访问了河南省温县。这个闻名全国的小麦高产县,以她精工绣饰的图景吸引着来访者:整齐茁壮的麦苗织成绿色的地毯,一直铺向天际;盛开的油菜花,为大地镶上了道道金边;正在田间喷药、拔草的社员们,给春天的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
在这里,记者访问了许多干部和社员,人们都是喜上眉梢,争着对我们说,今年小麦长势普遍好于往年,今后一个月内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小麦有可能获得丰收。
温县夏粮生产一向以小麦为主,播种面积每年都在二十五万亩以上。全县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小麦丰产经验,产量逐年上升。从一九七○年以来,总产量每年递增百分之九,去年平均亩产和总产分别达到七百四十七斤和一亿九千多万斤。因此,素有“小麦之乡”的盛誉。但是,温县人民并不满足现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他们眼界更加开阔了,县委已经下定决心要更上一层楼,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第一年使农业有个良好的开端。这个良好的开端是什么呢?就是争取小麦一季达到八百斤。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县三十万人民已经大干了一个冬春。全县的麦田从整地到播种,犁、刨、耙、耱,施底肥,浇塌墒水,需要十三道工序,小麦越冬、返青,都根据麦苗对水、肥的需要,精心管理。从二十多万亩小麦的良好长势就可以想见,全县社员、干部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劳动。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目前还不到收获季节,但是,在记者所经过的村镇,闲人已经很少见了。青壮劳动力都是起早贪黑,一头扎进麦田里忙个不停。许多老婆婆也组织起来,到托儿所、幼儿园里当保育员。在访问中,我们听到有的人说,现在生产队长好干了,不用敲钟吆喝,社员早早就下地了;有的人却说,现在生产队长不好当,因为社员老缠着要活干。不论好当还是不好当,都说明了党的农村政策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积极性。徐堡公社有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娘,多年不干活了,开春以来,也扛把锄头下地。在岳村公社,最近有个小姑娘同队长吵一架,原因是队长“歧视”她,给她派活少了,她哭着说,你小时候啥都会做吗?这个公社书记说,社员劲头足了,无论啥活都完成得又快又好。全公社一万七千多亩地,过去小麦播种需要半个月,现在四五天就够了;过去浇一遍水,需要十几天,现在最多七天就能灌个饱。
在几天的访问中,温县人民那种你追我赶,争作更大贡献的精神,随处可见。去年,全县已经有三分之一的社队小麦平均亩产超过了八百斤,但是,他们都在暗暗使劲,向九百斤、一千斤的目标进军;一些差一些的社队,更是不甘落后,正千方百计赶先进。这个县的招贤公社,去年粮食平均亩产超过一千斤,其中小麦亩产七百多斤,应该说不算低了,但是,在全县十三个公社中却是倒数第一。这个公社的干部、社员早就憋着一股劲,要力争上游,摘掉“落后帽子”。我们来这个公社时,正赶上召开全公社的生产队长、大队支部书记会议,检查农村经济政策落实的情况。公社党委书记定期进行检查农村各项政策落实的情况,表扬好的,批评差的,进一步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他们还多次召开会议,找差距,查原因,制订措施,把生产促上去。在去冬今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修地下渠道四十公里,新建提灌站十多处,新平整土地三千亩,全公社一万九千亩耕地实现了水利化,土地园林化,同时大抓养猪积肥,每户养猪三头,积肥量大大增加,每亩地的施肥量由过去的四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七立方米。在这里,我们看到田里的小麦和其它公社的小麦长势没有两样,颜色乌青、生长均衡,没有发黄地块,每亩小麦头数都在四十万株左右。内行人说,这种长势,每亩打八百斤有把握。当我们询问公社党委书记刘喜旺,是否同意这个估计时,他笑而不答,过一阵才说,还得留有余地,因为我们是后进社呀。
温县的小麦能高产,科学种田是很重要的原因。县农办的一位同志告诉我们,全县四级科研网发挥着农业生产的参谋作用,三千多名农业科研人员活跃在一千五百个生产队里,从种子选育,到土壤化验,都在进行着广泛的科学实验。在赵堡公社,我们参观了一个土壤化验中心,化验员侯小英给我们介绍他们的成绩。在这个小小的化验室里,有着全公社三万多亩耕地的全部档案,每个地块的氮、磷、钾等成份的含量,他们都一清二楚,什么时候施肥、浇水,施什么肥,浇多少水,社队领导都听他们的“指挥”。现在全县已经建起了四个中心化验站,为全县三十多万亩耕地诊断“病情”,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依据。目前,在温县,施肥、浇水,都严格地按照科学办事,过去那种大肥、大水、大播量的状况已经改变了,化肥由过去的二百斤、三百斤下降到一百多斤;麦田浇水也由过去的五六遍减少到三四遍;下种量也普遍从二十多斤降到十斤左右。科学种田的初步实现,有效地促进了小麦的高产稳产,每斤小麦的成本也由过去的一角下降到现在的四分、五分。一些先进的公社,如岳村等公社,
已经下降到二分三厘。目前,这个“高、稳、低”的经验已在全县推广开来。访问结束了,我们的脑际一直浮现着温县人民为夺取小麦丰收所表现出来的先进事迹,相信温县人民一定能够实现小麦一季过“长江”的誓言。
新华社记者 朱波 周国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