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春燕飞来乌拉特草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12
第4版()
专栏:祖国新风貌

春燕飞来乌拉特草原
春天是草原的收获季节。在这喜接新羔的时刻,记者穿过连绵起伏的阴山,走访了祖国北疆的乌拉特草原。
乌拉特草原大约有四万九千多平方公里,斜依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的边境线上。我国古代北方许多少数民族曾在这里居住。十五世纪,蒙古族乌拉特部从遥远的呼伦贝尔草原迁来,在这里过着游牧生活。记者翻越阴山时,在高高的二郎山峰顶见到一块石碑,是清朝同治壬申年间一个叫金运昌的带兵人镌刻的,碑上的字句依然清晰可见:“忽过香九日,登高于此处,只见蒙古包,不见村和树。”据草原上的老人讲,解放前,整个乌拉特草原上没有一间房屋,连旗王爷也只有七个大蒙古包。在这样荒凉的草原上,春天,燕子也不飞来。草原上没有房屋,蒙古包经常搬迁,燕子来了怎能垒巢?!
如今,春燕双双飞来乌拉特草原。一天,记者参观川井公社莎茹塔拉定居点。一座青砖庭院座落在碧绿的草丛中,五户牧民住着十二间宽敞的房屋。在牧民楚鲁家里,热情的主人端出各种奶食品,我们一边品尝,一边忆旧话新。突然,一对燕子口衔稀泥飞进来,恰好栖在房梁上贴“吉”字的地方,把口中泥抹好后,“唧唧”地叫了起来。楚鲁看见儿子小巴雅尔对燕子筑巢感到很新鲜,便对他说:“听!燕子一个劲地说机器、机器,是在祝愿咱们快点实现机械化呢!”说得大家哄堂大笑起来。记者在欢快的笑声中环视屋内,只见靠北墙摆着一对大红柜,柜上放着收音机、马蹄表、花瓶、书物等,窗台下有一架燕牌缝纫机。整个屋内窗明几净,浓浓的奶茶香沁人肺腑。室外,风力小发电机不断旋转,发出“嗡嗡”的声响。
离这座院落二百来米远处,青砖墙围着一个面积八百平方米的大院,这是定居点的牲畜棚圈。刚出生的仔畜在温暖的棚里熟睡,临近产期的母羊在产棚里吃“偏饭”,其它的瘦、弱畜也得到了特殊的照顾。
象莎茹塔拉这样的定居点,在乌拉特草原上到处可见。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建立了五百多处定居点,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川井公社六十多岁的牧民巴德玛额吉,解放前住在千疮百孔的蒙古包里,冬天冻掉了两个脚趾。现在在她住房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经过旧社会的人最懂得今天的幸福,住过蒙古包的人最能体会房子的温暖”。巴音哈太公社吉日格巴图定居点的改良畜群,由于饲养条件要求高,仔畜成活率过去一般在百分之八十左右。进入定居点后,这个畜群年年成为无死亡的安全群。乌拉特全旗的畜牧业在连续三年获得丰收的基础上,今年又获得更大丰收,仔畜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现在,在绿茵茵的乌拉特草原上,刚刚出生的羊羔、牛犊、马驹,跟着畜群撒欢。一双双春燕在蓝天下嬉戏,报道着乌拉特旗美好的春天。
新华社记者 傲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