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革掉官僚主义的管理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14
第3版()
专栏:怎样把电影搞上去?问题讨论

革掉官僚主义的管理方法
陈敦德
去年春节,我开始从事电影创作。一年多以来,用我们作者的话来说,我尝了“触电”的味道。党对艺术的领导是完全必要的,但我感到,要把电影事业搞上去,必须扫除“瞎指挥”,革掉衙门式的官僚主义管理方法。
我发觉,我们现在改本子的过程,几乎等于是落实某些领导意图的过程。我见过不少从生活中来的本子,本来有一点纯朴的气息,有一点思想的火花,提出了一些较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或是有一点艺术的探索,可是有些领导就是不喜欢,非要你改掉不可。这些领导有的是出于好心——有余悸的好心,有的是从政治概念出发,也有的是对艺术外行。厂里的某些编辑人员,也有自己的艺术观点和艺术见解,可是他们知道说出来也很难实现,因此,他们往往不得不按领导的“图”去“索骥”。稿子组织来了或是写好了,编辑又成了汇集各级领导意图的“秘书”,将它灌输给作者,让作者去落实。每改一稿,有的领导还很关心自己上次的意见是否落实了,凡是按他的意图去改了的,他就喜欢,才允许通过;否则,他就要拉下脸来。往往几个同级的领导的意见截然相反、互相矛盾而无法同时落实,作者只能目瞪口呆,啼笑皆非。结果,改来改去,生活气息、斗争锋芒、艺术情趣统统消磨净尽,本子也就换了面目了。这是第一。
第二,是关卡重重。有人统计过,前一个时期,一个本子,从写了稿子到拍摄放映,要经过十道关卡。电影厂编辑室和厂领导通过后,还要经过好多层上级领导机关,甚至什么审查剧本的组织……层层都有领导意图,层层都须落实修改。一个本子要经过长时间的、多方面的周折才能通过,但电影作品的新意也就常常因为这层层关卡而被完全磨光了。
第三,我发现有一个不正常的现象:由某一个厂拍摄的本子,往往不是厂里最好的本子,而是由某些领导人或领导部门指定的本子。有的电影厂说他们是“专门吃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的”。有些不认真钻研业务又不谦虚谨慎的领导同志,有时以真理的标准和化身自居,似乎经了他们的手,就准是最好的“馅饼”无疑。结果领导的指示落实了,片子拍了,观众不爱看,国家受了损失,而这些领导却毫无责任。怪不得最近有的观众看了一场国产新片后,将电影票寄给有关领导,要求退回一角五分,因为他觉得该片票价只值五分钱。
我记得有本回忆录里写过,有个音乐家写了个曲子去向列宁请教修改意见,列宁说自己喜爱音乐,可不一定懂,让他还是去向别的行家请教,或是奏给大家听听,看看效果如何。列宁都如此谦虚,我们的某些领导人也该深思深思。一定要废除官僚主义的电影生产管理方法。权力不要过于集中,可以下放,要给地方和生产部门多一点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化领导部门主要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制订电影规划、组织中外电影交流等。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不革除,电影就一定是徘徊不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