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要民主与科学就要敢于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14
第3版()
专栏:

要民主与科学就要敢于革命
川岛
在《新青年》六卷一号上,有篇文章,题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其中说: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又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五四”时期所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在这之前,也曾提出过“民主”与“科学”,但“五四”时期所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其意义和影响所及,却非维新运动时期托古改制的议会政治的民主所能比拟,也不是坚甲利兵的洋务运动时期的科学皮毛所能比拟的。这回是要革命而不是改良。“民主”与“科学”是当时革命的口号、革命的提纲,也就是现在大家公认的“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思想非常活跃,进步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仅在现在称作“红楼”、当时是北京大学第一院门口的一间小小的号房里,就有经售的书刊杂志一百多种摆在一张长形桌子上,显示了一九一九年是中国生气盎然的出版年。从早到晚,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老年或是青年,走过那里都要进去看看,犹如现代我们听广播,看电视那样,去寻找救治中国的真理。当然,在当时那陈列着的一百多种书刊杂志中,也不是没有乱七八糟应该扬弃的东西。
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为了救治中国;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在究竟肯定哪一些与否定哪一些的工作中,“五四”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们发掘出好多为“前贤秉正,视同沙土”的和长期被诬蔑为“诲盗诲淫”的古典文学作品,如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南戏、元杂剧、散曲、民歌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等,给了它们以应有的历史地位。虽然在估价中有些简单化的倾向,却给了卫道的国粹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也丰富了枯燥和贫乏的文学园地。
五四运动时期,我们的前辈大师们,还把大量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介绍了进来。鲁迅先生曾把这一工作比喻为神话中偷火给人类的普洛米修士,私运军火给造反的奴隶们,并且说:“译本不但在于输入新的内容,而且也在于输入新的表现法。”这显然是要从外国的进步文学中吸取适合我们实际需要的营养。翻译和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不仅推动了当时的革命运动,而且对当时的文学革命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奋战了二十多年,直到一九四二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文艺工作者们才有所适从,才明确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六十年以前的事,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也已经三十七年了。三十七年来,文艺工作者是有成绩、有功勋的,是从坎坷崎岖的路上走过来的,是党正确领导的结果。今天,我们伟大的新长征,也是在党的英明领导下进行的,这比五四时期不知优越多少倍。五四运动的经验以及后来革命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德先生和赛先生都不是轻易就来的,要民主与科学,就要敢于革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