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一篇文艺作品描写工人生活不符实际 西安汽车工人提出批评 作者与编者接受批评进行检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5-17
第3版()
专栏:

  一篇文艺作品描写工人生活不符实际
  西安汽车工人提出批评
  作者与编者接受批评进行检讨
【西安讯】西安群众日报在四月九日第四版《群众文艺》周刊第二十期上,发表了一篇文艺作品,描写一位工人支援解放战争的热情与积极的创造性,但作者描写生产过程不真实。为此,西北局汽车队全体工人写信给《群众文艺》的编者,提出了批评。这篇作品的作者和编者完全接受了工人的正确批评;并作了检讨,发表在四月三十日群众日报第六版《群众文艺》第二十三期上。
这篇作品题为《三七二一号羊毛车》(羊毛车是一种苏联造的汽车。抗日战争初期,苏联用这种汽车运军火来援助我国抗日,路上用羊毛盖住,因此西北群众就称这种汽车为羊毛车)。故事是这样的:战争在激烈进行,后勤部不断打电话给“七区汽车保育场”催车辆。全厂能修的车都修好开出去了,剩下一辆没有八字轮和风扇皮带的三七二一号羊毛车。住厂代表召集全厂工人和工程人员开了一个下午的会,想修理这辆车子,但一点办法也没想出来。会后工人吴又明在市场上一家卖破烂的铺子里找到了一个破了的羊毛车八字轮,拿回家去修理了半夜,又用旧汽车轮胎上割下的皮带缝成风扇皮带的代用品,拿到工厂里的汽车上按装上去试了一试,勉强可用。但吴又明恐怕修好的八字轮不结实,决心翻砂新造一个。这时已经早晨三点多钟了,吴又明一个人跑到工厂的翻砂间,造好砂模,开了熔铁炉,铸成八字轮,然后拿到修理间去旋。在手摇旋床上,他把摇轮用皮带连到床子跟前,用铁棍做了一个曲轴用脚来踏,一面摇轮一面掌刀子,把八字轮旋好了。再拿去装到车上,这时天还没有亮。汽车全修好了,全厂没有第二个人知道。
西北局汽车队全体工人在给《群众文艺》周刊编者的信中首先表示佩服并愿意学习作品里面主角吴又明的创造精神。接着,他们又解释了八字轮的性状,说明了每个生产过程所需的手续,然后提出意见:对于吴又明一个人从制造砂模、熔铁、灌汁、打渣、照护砂模,然后去旋成成品,而且用铁棍制成了脚蹬的曲轴,这些生产过程与新创造的工作方法,在由早三点到天亮以前的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这是不可想像的事。
作者自我检讨
主观想像生产过程
损害主题积极意义
作者胡扬,对汽车队工人提出的批评表示完全接受,并感谢他们的帮助。作者检讨了他在这篇作品中所犯的错误,主要是主观强调主题的积极性,而作了不符合实际的描写,完全按照自己主观的想像来描写整个的生产过程,这是一种不老实的态度。由于故事的发展不够入情入理,因此所谓主题的积极意义也受到了损害。作者写道:“现在检讨起来,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疏忽,而是一种对读者不够负责的态度。”
《群众文艺》的编者也作了检讨,认为西北局汽车队工人同志的意见很好,并且替编辑部解决了一个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检讨中说:“当我们接到胡扬同志这篇稿件时,我们首先从主题上加以考虑,觉得他通过吴又明这个人物形像,写出了工人阶级的创造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应该很好提倡的。但我们缺乏具体的生产知识,不熟悉机器修理的实际过程,因此,对于吴又明一晚上能不能做那样多的事情很无把握,而我们又没有采取郑重负责的态度,请有经验的同志帮助看,就草率地发表了。”编者号召文艺工作者向工人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知识,并希望各种工作岗位上的读者们对文艺作品提意见,展开群众性的文艺批评运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