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为了让山常青水常绿——记林山公社党委书记黄明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18
第2版()
专栏:

为了让山常青水常绿
——记林山公社党委书记黄明俊
“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漫游蜀中时写下的诗句。它形象地描绘了盐亭这个地区当时山青谷翠、流水清泠的秀丽风光。
这富饶美丽的山区经过千百年的破坏,已被搞得山穷水尽了。当黄明俊受中共盐亭县委的派遣,来到离城不远的林山公社担任党委书记时,展现在他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满山荒滩滩,遍地石板板,山顶光秃秃,山下干湾湾。
黄明俊亲眼看到,乡亲们在那瘠薄的土地上辛勤劳动一年,粮食平均亩产才只有三、四百斤。加上这一带十年九旱,境内没有河流,一旦出现旱象,连人畜饮水都无着落!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呢?最初,林山公社的工作重点是放在改土和治水上。这里山高坡陡,洪水一来,人们辛辛苦苦砌的地埂、填的泥土,大都被冲垮冲跑了;新建的塘堰有的决堤,有的淤塞,不能发挥应有的排灌效益。大家认为,公社党委干工作心中无数,工作没抓到点子上。有的社员还批评公社党委,在山不养山,治标不治本。黄明俊觉得,群众提的这些意见发人深思。他决心重新调查研究,通过再实践,对改变这里生产条件的问题来一个再认识。
黄明俊来到了第四大队第四生产队。他惊喜地发现,就在大旱之年,这里不仅有些堰塘没有干涸,而且许多山泉还水声潺潺,庄稼受旱的程度也比别处轻得多。黄明俊在四队住了下来,察看这里的山山水水。
原来,在这个生产队的庙儿山和对河湾一带的山坡上,一九六四年前后植造的大片桤木林,如今已经长得郁郁葱葱,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四队的实践经验,给黄明俊很大启发:在丘陵和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多种条件中,土是基础,水是命脉,林是保障。土、水、林三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其中“林”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如果失去了林的保障,基础和命脉就无从谈起了。
公社党委认真总结了过去几年间全社农田基本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出了关于“以林引路,综合治理”的决定,提出了“大战三五年,荒山全绿化”的行动口号。这一决定受到了全社干部和社员的拥护。大家纷纷为绿化荒山出主意,献计策。但是,当时正是“四人帮”横行,林山公社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先抓植树造林的作法,受到了干扰。
一九七三年春季,上级的一个领导干部说他们丢了农业抓林业,是不务正业。黄明俊据理力争。这个领导干部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觉得他“傲上”、“不听话”,临走的时候还对黄明俊说什么:“象你这样干法,将来即或搞对了,我都不会表扬你的。”
黄明俊在公社党委的整风会议上说: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子,是一条长远建设、兴家立业的路子。我们既然看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地搞下去。
从一九七三年冬季开始,到一九七四年春天,全公社大搞植树造林,一共挖了一千八百多万个二尺见方的窝子,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在石板上打出来的。在七十多座荒山上成片造林一万二千多亩,共二千多万株,成活率为百分之九十五,植被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公社制订了关于山林保护管理等一整套制度和办法,树木成长得很快。
山上有了植被覆盖,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据有关科研部门测定,林山公社荒山绿化之后,地表迳流量减少了百分之五十三点六,表土流失量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八,土壤含水量增加了百分之十五。地下水源增多,枯泉再发,新泉涌现,全社露头泉水,目前已由一九七二年的二百二十眼增加到三百五十眼。山林地段的小气候也有显著改善,当地空气湿度比邻近少林地区高百分之四点五至五点九。桤木还给农作物提供了大量木本绿肥。在绿化荒山之后,全社把农田基本建设的主攻方向转到改土、治水上来,这里的生产条件又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一九七七年,这个公社的粮食平均亩产第一次超过了《纲要》,较造林前翻了一番。去年虽然旱象严重,粮食亩产仍然达到八百零四斤,显示了森林在抗旱夺丰收中的作用。一九七七年,农林部授予林山公社全国林业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了奖状。
记者在林山公社采访期间,干部和社员们谈起林山公社能有今天,主要是公社党委,特别是黄明俊同志的指导思想明确,他们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抵制瞎指挥的结果。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今天,我们是多么需要更多的象黄明俊同志这样的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好干部带领群众向着光明灿烂的未来大踏步前进啊!
新华社通讯员 许联炳 赵大杰 新华社记者 李绍中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