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一篇作文引起的一场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18
第3版()
专栏:

一篇作文引起的一场讨论
编者按《一篇作文引起的一场讨论》,介绍了上海敬业中学的党、团组织和教师,如何正确引导青年提高认识,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对待社会上的阴暗面。他们对待一些学生表露的真实的思想,既不是回避问题,也不是打棍子、扣帽子,或板起脸孔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采取实事求是、生动活泼的讨论方法,和同学们一起具体分析事物,明辨是非,使大家都受到教育,都提高认识。这是一篇很好的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介绍,不仅值得学校的同志们认真读一读,也值得工厂、商店、机关、街道的同志们认真读一读,并在读后想一想自己怎样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细、更好,更生动活泼。
这篇报道介绍南市区敬业中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事例,事情是从一篇作文引起的:
作文
新学期开始第一周,高一(1)班的语文课上,李老师讲了一篇范文——方纪的《挥手之间》,布置学生作一篇记叙文,指定写一个场面。李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命题的范围,如写粉碎“四人帮”的一个庆祝场面、除夕之夜的一个团聚场面等,题目自定,限定在两节课内当堂完成。
象通常布置作文题一样,在同学中激起一些思考、议论的浪花。有的学生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象人民广场发生的事情好不好写?”李老师回答说:“可以写,但看你怎么个写法。”几分钟后,课堂里平静下来,同学们有的在沉思,有的开始动手写……。
李老师在批改时发现了一篇题为《乞丐》的作文:
除夕夜晚吃罢团圆饭,我即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
繁华的南京路这时并不显得繁华,当我来到国际饭店附近看见有些人围着。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乞丐。
这个乞丐看上去是个农村妇女,怀里抱着一个看上去不满周岁的小生命,坐在地上。“可怜,可怜我吧!舅舅娘娘们,行行好……”她用可能是喊哑了的颤抖的难以形容的嗓音向周围的人苦苦哀求。她衣衫单薄浑身打颤,向人们伸着一双饥饿的手。人群中不时有人给她几分几角钱或一些吃食,这时她的眼神充满了对那些发善心的人们的感激。
我不想再看下去了。一阵西北风夹杂着尘灰迎面刮来,顿时我感到眼前一片昏暗。
从大光明电影院出来,影片的情节并没有在我的大脑里引起追忆,倒是耳边仿佛又听见“可怜,可怜,……行行好……”。我扭头瞟一眼大光明三个霓虹灯大字,心里暗想大光明并不“光明”。
作者是班里一个表现较好的同学,学习努力,遵守纪律,尊敬老师,衣着朴素。可是,他怎么会选择这样的题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些问题引起了李老师的思考。他在这篇作文中看到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消极面对青少年的影响,感到这篇作文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他打算把这篇作文发给他教的高一(1)班、(2)班的同学进行评论。
李老师把他的想法向语文教研组组长作了汇报,得到了赞同。
评论
同学们拿到这篇没有署名的作文以后,课堂上出现了热烈、活跃的气氛,同学们一面看,一面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李老师要大家独立思考,把自己的真实看法写在油印的作文稿下面的空档里。
同学们的评论基本上是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文章的观点不对,说它“为什么不写繁华的南京路上欣欣向荣的场面,而去写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的乞丐呢”?认为文章中说“大光明并不‘光明’”是错误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文章“主题很深刻”,“题材来源于生活”,“题材新颖,场面的描写也符合真实情况”。持这两种意见的同学都认为这篇文章从写作上说是比较好的,描写细致,叙述清楚,文字生动,层次分明。文章的作者也参加了评论,他说,这篇作文是思想解放的结果,“若在‘四害’横行时,这种文章是不敢写的。”
同学们怀着很大的兴趣听老师对这篇作文的评讲。李老师把学生的评论意见作了简要的归纳,然后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说,以乞丐为题材的作文是可以写的,但问题是这篇作文对成为乞丐的原因没有作交代,是“四人帮”破坏的结果,还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没有交代原因,作者就加以同情,甚至得出结论,认为大光明不“光明”,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他又说,评价一个作品有两个标准,艺术标准和政治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这篇作文的文字表达、文章结构是好的,但从政治标准衡量,它把支流当作主流,把局部当作全局,起了相反的效果。因此,应该评这篇作文为不及格。
李老师评讲以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很多同学认为李老师讲的意见是对的。有的同学认为这篇作文尽管思想上有缺点,但作者敢于接触实际,文字也好,至少应当及格。有的同学则认为这篇作文敢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敢于讲真话,是一篇好文章。针对同学们的思想,李老师又作了一些补充。他肯定作者关心政治、能思考问题等优点,也肯定他敢于讲真话,同时指出,对实际情况要有分析,有些现象并不能反映本质,思考问题是好的,但要有正确的观点和方法。他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见,表示愿意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分析
学校党支部专门召开了有团委和政治、语文两个教研组负责人以及李老师、班主任赵老师参加的会议,认真地研究了这篇作文。大家认为,这篇作文暴露出学生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并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反映了学校前一阶段放松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后果。他们还对学生的情况作了分析。这些学生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几年出生的,从他们接触社会开始,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四人帮”搞的那一套,而他们却把它错误认作是社会主义。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缺乏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他们不善于对社会现象作分析,分不清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出现一些模糊认识是不奇怪的,关键在于教育,引导。还应当看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政治,是在思考一些问题;他敢于写这样的文章,也说明他对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是信任的,他确信不会因此而被扣帽子,打棍子,这些都应当肯定。因此,一定要坚持正面教育,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不使他感到有压力。
根据党支部的决定,高一(1)班团支部召开了有学校领导、团干部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大型座谈会,座谈怎样看待当前的形势。座谈会开得很热烈。很多同志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谈到这篇作文时,有的同学提出,旧社会有乞丐,新社会也有乞丐,怎样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到说不清楚。有的同学对如何对待社会的阴暗面,如何分别社会的主流和支流,提出一些问题。
团市委和区教育局也很关心这场讨论,他们认为学校这样抓很及时,很有必要,建议通过这篇作文,向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还建议请师大政教系的老师来给学生讲一课。
团委书记朱老师来到师大政教系,受到师大副校长周原冰、政教系副主任吴铎和其他老师的热情接待,他们认为这场讨论很有意义,乐意承担这个任务,决定由吴铎来讲一次。
根据党支部的意见和师大同志的建议,决定暂时对这篇作文不打分数,由李老师在班上宣布这项决定。学校领导和老师还分别同这篇作文的作者谈心,说明这次讨论的目的是向同学进行一次教育,决不是象
“四人帮”那样抓辫子、打棍子,要他消除顾虑,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共同接受教育。
报告
数天后的一个下午,两个班的同学和其他班级的一些团干部,聚集在生物实验室听吴铎作辅导报告。吴铎为给学生讲课,作了充分的准备。他在报告中运用了同学们所熟悉的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到雨果《巴黎圣母院》中描写的乞丐王国,说明乞丐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剥削人的旧制度。即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乞丐也没有绝迹。在世界上最富有的美国,拳击冠军行乞、著名琴手讨饭,也是平常的事情。要消灭乞丐这个社会现象,必须消灭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消灭剥削、消灭阶级。
那么,为什么社会主义也还有乞丐呢?吴铎向同学们作了分析,指出我们国家底子薄,生产水平低,不能抗御大的自然灾害;林彪、“四人帮”推行的极左路线和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严重破坏;以及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存在,都是还有少量乞丐存在的原因。他还举了从民政部门了解的一些材料:进入市区的一些乞丐,一部分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遣送回乡后倒流进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江苏兴化的船民,出外行乞是这些船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习惯。这里面也混杂了一些搞不正当活动的人,是社会上阶级斗争的一种反映。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很复杂的,但这完全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恰恰相反,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减少、来消除这种现象,如积极发展农副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对流入城市的乞丐加以收容、教育和遣返,政府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说,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一些阴暗面,这些阴暗面有的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的是林彪、“四人帮”破坏造成的,也有的是出于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但这都不能归之于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要求消除这些阴暗面。今天,在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一心想四化,一心干四化,才是我们时代的本质和主流。
吴铎的报告比较生动,有事实又有分析,紧扣着同学们的心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收获
报告以后,李老师又给学生出了一篇作文题目:《我对〈乞丐〉一文学习、讨论的再认识》。记者翻阅了学生写的一篇篇作文,看到了这场学习和讨论在同学的思想上结出的果实。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认识:我们社会上存在的少数乞丐和其他落后现象,并不是我们社会制度造成的,它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不能只看到一个或几个乞丐哀求的眼睛,而看不到广大人民幸福的笑脸”。“写阴暗面,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尽我们的力量缩小阴暗面,并使之完全消失,让光明充满全国,充满全球”。
同学们还看到了自己的弱点,要求领导上加强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位同学写道:“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讨论,我看到了在我们青年人身上确实存在着一种毛病,就是好冲动,往往会感情用事,缺乏对新旧事物、新旧社会的本质上的区别能力,不会区别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还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这代人,从小学一年级起,受到的教育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如何如何好,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分为二的教育受得极少,这使我们变得那样天真幼稚。而现在,一旦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从电视中看到外国那豪华的城市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及公园、文化中心等等,再比比我国,后者就显得落后了。这个弯怎么转得过来呢?我希望老师,希望所有的宣传教育机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我们真正地认识这个世界,真正地明辨是非。”
这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呼声。帮助青年一代正确认识世界,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让光明充满全球”的革命理想,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
《乞丐》的作者也在这场学习和讨论中提高了认识。他对老师说:“我认识到这是老师对我的帮助,是政治上对我的关心,要我学会全面看问题。这不仅是对我的教育,也是对大家的教育,现在我们整个班级都关心政治了。”目前,他正在积极修改原作文,老师也准备在他修改以后,重新评分。
党支部还召开了有一部分同学参加的座谈会,座谈这场学习讨论的收获,进一步提高认识。在党支部的建议下,高一(1)班举行了一次“坚持四项原则,胸怀祖国,献身‘四化’”的专题班会,结束了这场学习和讨论。
《解放日报》记者 沈光众 吴德宝
(原载五月十三日上海《解放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