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济源县农田水利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年年有工程 年年见效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21
第1版()
专栏:

济源县农田水利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年年有工程 年年见效果
据新华社郑州五月二十日电 本社记者朱波、周国华报道:河南省济源县充分发挥本县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积极搞好山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去冬今春,全县七万多人完成工程项目一千五百多项,进度之快,质量之好,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济源县是传说中的愚公的家乡,全县百分之八十五的耕地是山地丘陵。为了改变十年九灾的状况,济源县的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方针,充分发挥人多的优势,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从一九七○年以来,全县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做到了年年有工程,年年见效果。粮食产量连续跨“黄河”,过“长江”,八年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三,亩产和总产都增长了一倍以上。社员收入也逐年上升,去年每人达到九十五元。
这些年来,经过广泛周密的调查研究,县、社、队都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样干法,都根据当时当地的资金多少来确定。总的安排是,先平原,次丘陵,后山区。济源县的东部,有一个十几万亩耕地的小平原,水源丰富,渠道纵横。他们对原有渠道开宽加深,裁弯取直,一方面修筑了总干渠,使各渠汇流,加大水量,再加其他一些工程,使这里成了济源县的粮仓,平均亩产都在千斤以上。接着,县委又提出向高山地区水利化进军的号召,由于他们注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各项工程都进行得很顺利,蓄水六百万立方米的王屋山水库,已经建成,与之配套的二条干渠也胜利通水;鳌背山水库总干渠上的一百○三个隧洞全部打通,开始通水受益;天坛山水库大坝也接近建成。济源的干部群众说他们用的是“先吃肥再吃瘦,最后啃骨头”的办法,这个办法已经大见成效,全县的水浇地面积逐年扩大,从过去六万多亩达到目前的四十一万亩。
目前,位于高山区的几座中型水库工程,都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先修渠,后建库的办法修建起来的。他们不等不靠,首先修建渠道等配套工程,随着投资陆续增加,工程建设不断扩大,保证了工程进度。这样做,还可以以渠代路,为水库施工运送物资,节约了大量投资;同时,还可以把现有河水引出来,灌溉农田,先见成效。
济源县兴建的水利工程,绝大部分是社队办的中小型工程,运用社队的集体力量,往往经过一个冬春就能建成,当年就可以受益,这种做法,投资小,用工少,见效快,既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效益,又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减轻农民负担,深受群众的欢迎。现在,全县开工的近两千项工程,除县办的个别项目外,都是当年见效的工程。对于县办的工程也要量力而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