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王文虎培育早熟高产棉花新品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23
第2版()
专栏:

王文虎培育早熟高产棉花新品种
山东省昌邑县流河公社郝家屯大队社员王文虎和科研小组其他成员一起,经过十多年努力,培育了早熟高产的棉花新品种和耐粗饲料、长肉快的毛猪新品种,成为一名育种能手。这个出身于富农家庭的青年受到全大队社员的赞扬。
一九六四年秋,王文虎从寿光一中毕业回乡后,不久就担任了第二生产队的副队长和棉花技术员。郝家屯棉花产量低而不稳。在实践中王文虎发现本队棉花低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种子不好。他在党支部的支持下,从选育良种着手搞实验。他和伙伴们晨不怕凉露湿衣,午不怕烈日曝晒,整日出没在棉田中。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有的人说王文虎是“黑五类”,下令不准王文虎搞科研。明着不让搞,王文虎就暗地里继续搞,终于从几千株棉花中选出一号棉种。可是,当他们把一号种子种在二亩试验田中繁育时,由于施肥过多,烧坏了棉种,二亩地只出了几百株棉苗。这时,有人说王文虎“胎里坏”,并要把种子田翻掉,让科研队“关门”。听到这些,王文虎的爱人劝他说:“你别没黑没白的傻干啦,闯了祸,你和人家不一样。”王文虎却说:“我出身和贫下中农不一样,可我走的路和贫下中农一个样,我搞试验为集体,没有错。”他将稀稀拉拉的棉苗移在二分地里,秋后得了五十斤种子,第二年种在七亩棉田中,充分显示出了增产性能。这种新品种苗期粗壮,果枝短,株型紧凑,开花早,结铃多而集中,早熟,丰产。在同样水肥、管理条件下,新棉种亩产皮棉一百六十斤,一九七二年郝家屯大队全部种上新棉种,棉花单产猛增到一百五十一斤。
王文虎积极参加地区“昌潍白猪”的育种工作。他把铺盖一卷,搬到了饲养室,为培养新猪种,他在饲养室里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九七六年,终于用哈白猪与黑色本地猪杂交,育出了耐粗饲料、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昌潍白猪”。这种猪用甘薯干作饲料喂养,六个月能长到一百二十斤,十二个月长到二百七十九斤。(据新华社)(附图片)
知识青年王长江(左)八年如一日,坚持在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区进行“南茶北移”试种获得成功,在全省科学大会上,荣获“先进科学工作者”称号。
新华社记者 朱广智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