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勾心斗角六年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25
第6版()
专栏:

勾心斗角六年半
方敏
苏美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经过六年半的马拉松谈判总算基本结束。一个新的核协定即将签署。在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会谈开始之时,苏美鼓吹两国“建设性的合作”,夸口要在一九七四年内签订一项“永久性协定”。但是,整个会谈,谈谈停停,风波迭起。在六年多期间,苏美举行了四次首脑会晤(包括在赫尔辛基欧安会期间的一次会晤),二十几次外长级会谈;至于双方代表在日内瓦举行的谈判会议,则将近三百次。在这频繁的谈判中,双方勾心斗角,几乎每走一步都伴随着激烈的争执。事实表明,苏美第二阶段核会谈决不是什么两国“建设性的合作”,而是争夺核优势的又一场角斗。
苏美第二阶段核会谈经历了好几个回合。根据第一阶段的核协定(即一九七二年五月苏美签订的《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双方在五年内“冻结”战略导弹数量,苏联为二千三百五十八枚,美国为一千七百一十枚。由于双方都已拥有大量战略核武器,数量的竞争已成为第二位的问题,美国自以为掌握有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在导弹质量上优于对方,就把改进导弹质量,特别是发展多弹头导弹作为同对方争夺的重点。
在这方面,苏联也不甘居落后。事实上,早在第二阶段谈判开始之前,它已经着手进行新导弹和多弹头方面的试验。谈判开始后,它以更大的力量抢时间抢速度,终于在一九七三年发展了四种新式洲际导弹,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一九七四年,苏联继续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多弹头导弹发射试验,一年内先后进行了四轮。美国国防部发言人称,苏联“显然继续保持着对所有四种新式洲际导弹试验的势头”,准备早日部署这类导弹。美国报纸也指出,苏联新一代导弹的出现,使美国丧失了用以“补偿”苏联导弹数量优势的“主要有利条件”。苏联这种疯狂扩展核力量的劲头使美国深感不安,也使第二阶段核会谈变得复杂起来。
本来,美国早就拥有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并已部署了几百枚多弹头导弹。现在苏联赶了上来,美国当然不愿意。为了保持这方面的优势,遏制苏联的势头,美国在谈判中提出双方停止试验多弹头导弹。苏联正在大搞多弹头导弹的兴头上,怎么会同意呢?于是反过来要求禁止部署多弹头导弹,但不限制试验。这实际上是我的要发展,你的要限制。
苏联不仅在导弹质量上得到了改进,在数量上也进一步增加,加快制造新一代的洲际导弹如SS—16,SS—17,SS—18,SS—19等等。在此情形下,美国表示不能再象过去那样容忍苏联在数量上占优势,要求削减数量,以保持“基本对等”。但是,苏联坚持数量只能“冻结”,不能削减,以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同时向美国反将一军,主张在一项新的协定中应该把美国驻扎在西欧的战术轰炸机和导弹(即所谓前沿基地系统)算作战略武器,以限制美国配置在欧洲的核力量。两家激烈讨价还价,都想保持自己的优势,又竭力要限制对方的发展,使谈判陷入了僵局。直到一九七四年六、七月间,两国首脑在莫斯科会晤时,仍然一无进展。
一九七五年,苏联逆火式轰炸机正式投入生产,美国则加紧研制巡航导弹,两家着力发展这些武器,结果,在一九七五年重开日内瓦谈判以后,又激起一场争吵。苏联拥有逆火式飞机,弥补了它在远程轰炸机方面的薄弱环节;美国则把巡航导弹看做是一种造价低而“有效的武器”,视为技术上的“王牌”。正是由于这两种武器同苏美争夺核优势关系不小,双方争得很厉害,成为第二阶段核会谈中扯皮最多的问题之一。美国要把逆火式飞机算作战略武器,列入限额;因为逆火式轰炸机不仅能飞临整个西欧,而且经过空中加油可以直抵美国,可以装载核导弹。同美国的B—52飞机并不差之太远。可是苏联争辩说这不是战略武器,不能列入限额。另一方面,苏联则指责美国发展巡航导弹是“开始又一轮的军备竞赛”,将产生“极其危险的后果”,主张对巡航导弹严加限制,并要求把射程超过六百公里的巡航导弹一概算作战略武器。尽管美国曾经希望在一九七六年大选前能搞出个协议,先后几次向苏联提出过某些妥协。但是由于上述问题双方各执己见,纠缠不休,使原来进展迟缓的谈判陷于搁浅。
一九七七年初卡特政府上台以后,苏美在核会谈中又进入一个新的回合。
为了打开局面,卡特在当年三月间派国务卿万斯访苏,带去了两个谈判方案。这两个方案,其一是“一揽子建议”,主张大幅度削减海参崴协议规定的限额,提出把战略武器的总额削减至一千八百至两千件,把多弹头导弹数额减至一千一百至一千二百件。使其同美国拥有的数量大致相近或相等,同时要求减少苏联独家拥有的“巨型导弹”的数量;其二是“暂缓建议”,即把双方长期争执不下的逆火式飞机和巡航导弹撇在一边,先把海参崴协议变为正式协定。美国显然是想保住自己的核威慑能力,煞住苏联迅速扩充核军备的凶猛势头,或者降格以求,至少保住巡航导弹方面的优势。但这两个方案都不合苏联的口味。当时苏联一听就大发雷霆,大骂美国人“想玩花招”,说万斯“公事包里带着美国的新建议”“是无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协议的行径”,强调限额无论如何不能动。
核会谈达不成协议,双方的核扩军又加快了马力,特别是苏联,它在常规军备上已经占居了优势,如果按现在的势头发展下去,人们估计到八十年代,苏联的核力量也将超过美国。而且这样大规模地竞争下去,双方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影响。美国国内能源短缺,通货膨胀,失业增加。刚刚从危机中摆脱出来的美国经济又有不稳的趋势。显然,卡特政府需要缓一口气。尤其是他们总是幻想如果达成一个协议,就能束缚苏联扩展核武器的势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核会谈中作出了某些让步,特别在一九七七年九、十月间,美国在若干重要问题上作出了“总的说来对苏联有利的妥协”,即战略武器的总额稍低于海参崴协议的总额,苏联的逆火飞机可以不列入限额之内;多弹头运载工具(包括导弹和飞机)的数额与海参崴规定的相同,其中洲际导弹约八百枚,对美国威胁最大的苏联的“巨型导弹”三百零八枚;美国的巡航导弹受到若干限制,等等。
美国的这些重大让步在美国国内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不少人认为苏联的核力量在第一阶段会谈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核会谈中占了不少便宜,这种形势对美国和西欧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反对卡特的让步政策,要求对拟议中的条款加以修改。
美国国内的强烈反对,使卡特政府十分为难。因为核协定必须经过美国参议院三分之二多数批准,而美国国会里赞同的远远不到此数,而反对、要求修正的呼声却十分强大。因此,这个新协定在美国国内还将有一场激烈的斗争。
目前苏美达成的原则协议是双方勾心斗角又互相妥协的产物。对于苏联来说,目前签订一个新的核协定有其本身的需要。长期以来,苏联无论在全球扩张方面还是在扩充军备方面,都采取了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这种情景不但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而且也引起了欧美国家的警觉。苏联鼓吹的“政治缓和”、“军事缓和”日趋颓势,它的“缓和战略”前景不妙。特别世界各国反霸统一战线的发展,苏联处境也日益孤立。它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有所缓慢,内部矛盾重重。为了摆脱这一局面,苏联想在核会谈方面搞出点名堂,使其“缓和战略”获得生机,并在贸易、科技等方面从西方国家捞取一些好处。
然而,这种妥协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随着第二阶段核协定的签订,一场以进一步提高核武器质量为中心的核军备竞赛又将开始,新的第三阶段的核会谈将会更加复杂曲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