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美好的年华怎样度过——记二十二年坚持战斗在北大荒的六位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26
第1版()
专栏:

美好的年华怎样度过
——记二十二年坚持战斗在北大荒的六位同志
《中国青年报》编者按:不久前,本报收到东北一位读者来信,他豪情满怀地回忆起五十年代的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以艰苦奋斗为荣,争相献身祖国边疆建设事业的动人情景。信中提到,一九五七年四月《中国青年报》曾发表南京农学院三十四位同学的决心书,有七个人被批准去黑龙江省,现在除一位因工作调离外,其他六位始终坚持战斗在北大荒。我们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特请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的同志,寻访这六位同志,报道他们二十二年走过的道路。
从吕士衡等六位同志事迹中,我们看到了五十年代富有理想、勇于奋斗的青年们的缩影,在他们身上洋溢着献身祖国、为社会主义干一番事业的崇高精神。他们在选择生活道路的时候,不是醉心于个人生活的安逸舒适,而是热望亲手改变祖国的贫穷落后面貌;不是“管他对口不对口,只要守在家门口”,而是心怀天下,目光远大,渴求把知识用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二十二个春秋过去了,他们实践着自己的誓言,毫不后悔,充满了自豪,因为他们把自己最美好年华的汗水和智慧,汇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化成了金灿灿的粮食,为人民做出宝贵贡献。他们的青春是壮美的,他们走过的道路是令人钦佩的。青年同志们,当你此刻阅读这篇报道的时候,当你即将接受毕业分配或填写报考志愿的时候,当你思考自己在边疆或农村去留问题的时候,你怎样考虑祖国和人民的需要,选择个人的生活道路?你准备怎样发扬前一辈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呢?
一九五七年四月二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刊登了南京农学院农学系三十四名应届毕业生给高教部长的信,信中跳动着年轻人火热的心,坚决要求去建设祖国边疆!
本来,那一届南京农学院毕业生的分配方向是江浙一带的农科所和中专农校。可是,怎么能不支持青年人的革命要求呢?高教部临时决定分配给他们七个名额到北大荒。七比三十四,这真是个难解决的问题。青年们争啊,吵啊,抢着要把艰苦的担子搁到自己的肩上……。终于,名单公布了:吕士衡、胡家騄、汪炎炳、宫英堤、吴枫、程全生和刘祥,他们都高兴地欢跳起来。一九五七年国庆前夕,他们背着行李卷,带着农业技术书,来到当时黑龙江省密山铁道兵农垦局的办公室里,不久就出现在刚刚规划建点的各个国营农场,投身到了革命的大熔炉。第一行脚印
无边的处女地呵,迎接着这批年轻的农业技术员。眼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尽快踏查荒原,摸清它的脾性,以便有效地开发。
共产党员吕士衡到八五四农场第三天,就背着行李、带着干粮,向三十多里外东大岗上的荒地进军了。走着走着,一片漂垡甸子横在面前。这种甸子俗称“大酱缸”,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不能自拔。他把一根绳子的一头捆在自己的腰上,另一头牵在同行的一个同志手里,摸索着前进,硬是在沼泽遍地、野草丛生的地方踩出了一条毛道,留下了第一行脚印。他们调查土质,用步量地,边走边画地形图,设想水利施工方案。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洼沟里的积水;入夜了,用帆布一挡就睡觉。整整忙乎了半个月,初步确定了生产队和分场的建点方位。规划搞出来后,他们就带领了六十个人开进这片足有一万多亩的荒地,开始燃火烧荒。有一天,突然“跑荒”了,火头向着山上的林子烧去。吕士衡奋不顾身,抓来一把条子就带头向火头打去。条子打光了,他脱下棉袄在水洼子里踩上几脚,又抡着向火势扑去。等把火打灭了,棉袄也没法穿了。一九五七、一九五八两年,吕士衡和战友们一共踏查了十几万亩荒地,以后在这片荒地上建立了两个分场和十几个生产队。当看到地图上标出农场所在地豁亮的名称——“迎春”时,吕士衡真象喝了蜜一样,心窝里甜滋滋的。
地开出来了,可是什么时候播种,怎样播法,种什么作物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分配在八五二农场实验站的汪炎炳迈开双脚,深入到附近农业社的老乡家里,拜他们为师,虚心请教,了解了与南方完全不同的?、扣、豁等耕作措施,摸到了一些北大荒农业生产的规律性,提出了合理种植的建议。一九六○年,汪炎炳到北京开会,王震部长听说北大荒来人了,把他请到家里作客,详细听取了农场生产情况的汇报。五年以后,他的战友胡家騄到北京参加国营农场样板田会议的时候,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邓小平同志又亲切接见了北大荒的垦拓者。这些都使他们深受鼓舞,感到党和人民对他们寄托着殷切的期望,自己应该加倍努力,让肥沃的北大荒早日变成祖国的北大仓!
实践出真知
六位同志中的汪炎炳,是八五二农场实验站技术员,多年来坚持在小草房、在田间进行农业科研。他连续两年深入到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研究小麦和大豆的生长规律,帮助这个生产队建设了全国闻名的样板田。一九七四年他又来到友谊农场五分场八队蹲点,和连队职工一起研究小麦播种措施,共同制定出麦苗管理办法。麦熟时节,汪炎炳为掌握开镰收割的火候,天天蹲在麦田里观察小麦成熟情况,隔一天采一个样品,测千粒重。结果,他们抓住了最佳收割期,丰产又丰收,平均亩产五百三十斤,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千粒重达到三十多到四十克,有的麦粒比粮库清粮机的网眼还大,都漏不下去。
汪炎炳还根据多年实践经验,致力于“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的专题研究。去年他根据本地区二十年的实际情况,结合美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科研成果,广泛查阅资料,写出了《对国内外少耕免耕的看法》的论文,在北方十四省市高等院校耕作系教材写作座谈会上,受到了欢迎。
不仅汪炎炳是这样,共产党员胡家騄同志,一九七六年为了调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花了整整十个月,跑遍全场大部分生产队,终于弄清了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矛盾是旱,总结了基层单位的抗旱经验。一九七七年,他们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生产措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理想不动摇
二十二个春秋,这六位同志在祖国的北疆锻炼成长,曾经迎着暖人的春风前进,也经受过寒流和早霜的折磨。
六十年代初,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度过了困难日子,坚持自己的理想,没有动摇。到了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更经受了政治风浪的考验。他们被扣上“臭老九”、“业务挂帅”的帽子,遭到“扫地出门”的厄运。但就在那样的日子里,他们的心还是惦着土壤、庄稼……
一个下雨天,汪炎炳一家被限令迁出科研所家属区,被拉到了几十里外的一个生产队“落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百思不解。然而不久,那黑油油的土地就吸引了他,干脆在生产队里摆开了科研的战场。四年后,当通知他回科研所时,生产队职工恋恋不舍地说:“老汪,常来呀,来帮我们突破生产难关!”吴枫是八五二农场七分场副场长。他挨斗,被“下放”当农工,抬大木头,挖排水河,到刚刚建点的连队种菜……。胡批乱斗,种种责难,都并没有使吴枫趴下!他想:只要没有剥夺我为北大荒出力的机会,就要干,要战!他借此机会看了不少种菜的书,拜老贫农李全德为师,在荒地上生产出大量的韭菜、菠菜、茄子、辣椒、萝卜和白菜,还种出大西瓜。吃着这菜,捧着这瓜,大家被这个来“劳动改造”的人感动了。他在这里得到了阶级的温暖和群众的信任。这六位同志,现在有的是农技师,有的担任着农场领导工作,都在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农业现代化而奋斗!
六家扎根户
二十二个春秋过去了,当初的单身小伙子,已经建立了六个家庭,有了十五个孩子,他们都已经是北大荒的“老户”了。
程全生是孤儿,抚养他长大的姑姑心疼他,想给他介绍对象,劝他回到南方。他摇摇头说:“学农的离不开土地,北大荒等待我们开发,我要在边疆干一辈子!”宫英堤也频频接到福建老家兄弟的来信,劝他调回家乡去工作和“成家”。信中说:“我们给你物色了一个在剧团工作的对象,望你寄张照片来。我们还凑了五百元钱,准备给你邮去作路费……”谁不想和亲人团聚,谁不留恋山青水秀的故乡呢?但宫英堤考虑的还是党对自己的期望,是北大荒的建设事业,他已经把自己的幸福和理想都溶进金灿灿的小麦和黄澄澄的大豆之中去了。
一九六二年,吕士衡和一个山东支边女青年结婚了。人们热情向他祝贺,也担心他会离开北大荒。小吕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他这棵独苗抚养大,老人的身体不好,不能北来和儿子媳妇一起生活。南京的几位同学,好心地张罗着要给士衡联系调转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们应该更多地想到国家的困难,要多想怎样为国家出力!”就是这样,六位同志和当年自己亲手栽下的白杨树一样,深深地在北大荒扎下了根。
寄语青年人
年复一年,花开花落。北大荒起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呵!从前野猪出没的地方,现在修起了柏油马路;从前住帐篷、马架,现在是砖房、楼房;从前喝沟里的雪水,今天用上了自来水;想当初,他们用手播撒一粒粒种子,现在是用飞机撒药灭虫,用火箭催天下雨。北大荒啊,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堂堂壮壮的大型机械化农场,每年生产大量的粮食运到祖国各地……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这六位从南京来的大学生,如今都已四十多岁了,他们把自己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党的事业,所获得的是难以形容的幸福!
六位同志总是向前看,北大荒前程似锦。到一九八五年,仅一个八五四农场的耕地面积就将扩大近一倍。胡家騄和吴枫一条条地摆八五二农场的增产途径,谈得那样有滋有味。汪炎炳眼睛里闪烁着坚毅的光彩,他要“瞄准世界上农业科研的先进水平,努力赶上去,力争超过它!”宫英堤和程全生侃侃而谈自己学外语、钻业务、继续奋斗的计划。他们深深感到北大荒是个好地方,对这里充满着信心。他们展开了理想的翅膀,在农业现代化的广阔天空中翱翔。
可是,当看到有不少知识青年从这里返城了,他们是多么心痛啊!他们想对青年朋友们述说自己的经历,和青年们谈心,要年轻人多想想中华民族的利益,想想国家的前途,立志干一番事业。他们希望青年踏踏实实地苦战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把火热的青春献给四化,献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事业!张持坚 宋恭谨
(原载五月二十四日《中国青年报》)(附图片)
这是他们最近在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的合影(从左至右:吴枫、胡家騄、汪炎炳、宫英堤、吕士衡、程全生)。苏祥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