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读者来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26
第4版()
专栏:读者来信

读者来信
编者按:报上发表了郑旭煜同志长期占用私人住宅的调查和评论员文章之后,收到很多读者来信,批评郑旭煜同志的错误,要求报纸结合类似的事例,进行党规党法、整顿党风的宣传。这些意见值得重视,特从这些来信中选登几篇。应该象周总理那样廉洁奉公编辑同志:
看了郑旭煜同志长期占用私人住宅的报道和评论员文章,我们首先想到整顿党风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风正才能民风正。一个党的高级干部,只有立党为公、出以公心,才能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新的长征。在这方面,敬爱的周总理是我们学习的光辉典范。
八亿人民的周总理,从建国以来,一直住老式平房。房屋有些地方油漆脱落,窗户也有裂缝,周总理仍拒绝加以修缮。周总理卧室的大部分用具,是一九四九年进城时配给的。衣服总是穿了又补,补了又穿。饮食也很简单。尽管周总理日理万机,昼夜操劳,还经常查问房租、水电费交了没有,有时还亲自查看每一笔账目。有的同志建议修建政府大厦,并且做出了模型,周总理坚决反对,多次说过:在我任总理期间,决不修建政府大厦。
敬爱的周总理,就是这样公私分明、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勤俭朴素、不浪费也不多占人民的一分钱。真是“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生死荣辱全不顾,羞煞争利弄权人。”对那些争权夺利的人,周总理是一面最明洁的镜子!
有的人不是以为“不能把我怎么样吗?”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象《人民日报》那样,把他们公布于众。对某些情节恶劣而又屡教不改的违法乱纪者,纪律检查机关和司法机关还应严肃加以处理,真正做到惩前毖后。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的肌体健康,胜利地引导全国人民进行新的长征。
安徽省宣城化肥厂 周应政还是自觉改正为好编辑同志:
看了你报关于郑旭煜同志长期非法占用私人住宅的调查和为此发表的评论员文章,我心中为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存在这类怪事而气愤;为郑旭煜同志忘记毛主席为我军制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遗憾。
党报敢于抓住象郑旭煜同志这样的典型公诸于众,是不信邪、不怕鬼的表现,是纠正党风不正的有效手段。我相信,这样做必定会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粉碎“四人帮”以来,我们批判了林彪、“四人帮”打击迫害老干部的罪行,党又采取措施恢复和提高了老干部的名誉和地位,是十分得人心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的老干部竟忘乎所以,搞特权和搞不正之风。这就不能不使广大群众产生义愤。老干部受党的教育时间长,本应克己奉公,多为人民谋利益,而决不能居功自傲,把功劳当成包袱背起来。
我认为党报抓住郑旭煜同志这件事例进行报道,是有很大教育意义的,我们希望在报纸上看到郑旭煜同志改正错误的实际行动,也希望有类似错误的同志自觉改正。
解放军某部 聂福斌请搞特殊的同志比比工人,比比革命的老同志编辑同志:
读到《人民日报》刊登的河北省军区顾问郑旭煜同志久占民房不退的消息时,恰好我们厂正在分配、调整职工宿舍。对比之下,我们对郑旭煜的行为惊异万分!
我厂最近分配给职工的一栋宿舍楼,只有四十五个单元,而申请的同志却有三百多户。其中,有的双职工婚后各住单身集体宿舍已经两年,有的科技人员三十几岁才考虑结婚。可是,郑旭煜同志一家五口人,在北京占用四百八十多平米的住房,在石家庄还保留了独家小院,这和我们厂的工人乃至北京、石家庄地区的工人相比,差别何止十倍!差别应当有,按制度保持一定的差别也是合理的,但不能差别太大、太悬殊!
我们厂里也有一位顾问。他快六十岁了,一九三四年参加革命,也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革命和建设流过血淌过汗。这位老同志来厂七、八年了,还住在原单位的三间房子里,没有要求分房,主动不坐专车,每天上下班和广大职工一道挤班车。人们亲切地称他“老红军”,叫他“老刘头”。他和大家一起吃住,一起说笑,如鱼在水,很是自在。看一看,比一比,我们实在替郑旭煜同志捏一把汗。一个党的高级干部这样无视党纪军令,这样不体察民情民心,如这样下去,多么危险啊!
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 邢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