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儿童形象塑造琐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5-28
第3版()
专栏:

儿童形象塑造琐谈
吴庆先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它的主要人物,大都是少年儿童。虽然有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以工农兵为主人公,但书中也总免不了有孩子们出现。因此儿童形象是否塑造得生动、真实,就成为这部作品是否成功,是否得到小读者欢迎的关键。在“四害”横行时期,由于
“三突出”谬论的影响,我们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小主人公,多是所谓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他们大智大勇,无所不能,可以独自推动矛盾,解决矛盾,甚至教训师长,斗倒大“走资派”。然而,尽管他们多么“高大”,多么“英雄”,小读者却并不喜欢,不感到他们可亲、可敬、可爱。为什么呢?除了人物的思想内容外,就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儿童的特点,失去了儿童的天真和活泼,而成为没有生活真实基础的概念化的产物,成为穿着儿童衣服、讲着成人话的“小大人”。
为要塑造出真实、生动而不是干瘪、概念、成人化的儿童形象,我们就要抓住儿童在心理、行动、语言等方面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进行艺术加工和描写刻画。由于年龄、生活经验、知识多少等差别,少年儿童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和成年人是不同的。他们富于想象和幻想,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求知欲,对各种事情都想探个究竟,问个为什么?我们在描写少年儿童时,就应该深入到他们插着幻想翅膀的内心世界,把他们的理想、愿望、情趣,把他们天真烂漫的性情,形象地刻画出来。
儿童有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自然也就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行动特点。我们塑造儿童形象,就要尽量抓住这个不同处,予以刻画。电影《鸡毛信》和《小兵张嘎》中,都有不少这样体现孩子性格的生动细节。比如,海娃逃脱敌人看押,因找信耽误了时间,又被敌人追上后,他一边用手揉着眼睛,假装哭泣,一边从手指缝偷看敌人,还用手把露出边边的信,暗暗往衣兜里塞。这些行动,都是孩子所为,如放在大人身上,就不合适了。同样,张嘎子学猫叫,上房堵烟筒,给自行车放气等,都是成年人一般所不做的。电影《钢铁战士》中的小战士刘海泉,给人留下了多么难忘的印象。在敌人的审讯面前,他假装写供认材料,不会写埋机器的“埋”字,哄骗敌人靠近教他,他就势用钢笔刺伤敌人的眼睛,纸上留下“刘海泉革命到底”几个字,壮烈牺牲。这段描写,惊心动魄,而又很符合这个少年战士的身分特点。相反,如果让他在敌人面前,象一个成熟的革命者那样,说些抽象的政治语言,以表现他如何坚强不屈,恐怕就显得勉强做作,令人不能信服,因而也就不会有强烈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儿童文学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除具有一般文学语言的特点外,还应更加通俗、生动,形象性强,感情色彩浓,读起来娓娓动听。至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则应该符合人物的身分,表达他们的性格特点。只有大人才能讲的话,绝不能在孩子口中说出。近几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在创作上的干扰和影响,不少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空洞、贫乏、概念。如果孩子说的话,象报纸社论一样,满口大道理,一股成人腔,读来就索然无味了。生动的儿童文学语言,不是靠简单地多加几个“啊”、“吗”、“啦”等语助词所能办到的,而是要多熟悉孩子们的生活,到丰富的生活中去提炼。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应避免八股腔、成人调,做到真正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