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纺织工业发展的正确道路——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个城市的访问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02
第2版()
专栏:

纺织工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个城市的访问纪实
最近,我们访问了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个城市的纺织行业。这四个城市的纺织厂绝大多数都已具有四、五十年,甚至六、七十年的历史,是江苏省的纺织工业基地,也是全国纺织工业老基地之一。解放初期,四个市的纺织工业产值只有二亿三千万元。近三十年来,他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老企业进行改造,填平补齐,合理布局,使纺织品种、门类更加齐全,生产能力逐年增长,现在产值已达三十五亿元。
从这四个市的纺织工业的发展情况看,江苏省纺织工业发展的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组织一条龙 发展生产力
按专业化协作原则组织“一条龙”生产,是工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大大发展生产力。二十多年来,常州市纺织局就是走的这样一条路。他们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围绕大类产品,改组工业,调整布局,整顿企业,逐步形成了四条专业化生产协作线——“四条龙”,促使纺织工业不断地、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这次访问了灯芯绒生产线。他们的“一条龙”生产线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一九五四年,他们根据国内外的情况,看出灯芯绒是一种有前途的产品,就着手试制,一九五六年试制成功,一九五八年开始生产。可是,当时灯芯绒的生产涉及到二十九个工厂,几十道工序,各个环节之间协作很差,极不适应大工业生产的要求。他们大刀阔斧地改革,克服重重困难,经过精心研究,合理安排,根据各个工厂的具体条件,逐步把割绒工场合并起来,把原来生产多种品种的棉纺、织布厂,按照灯芯绒的门类——细条、中条、提花、阔幅的特点,分别安排专厂生产,为灯芯绒供应的各种纱也规定专厂生产。协作关系固定下来,专业化生产线形成了。在市纺织局领导下,成立了一个办公室,名叫“龙办”,设在“龙头”厂。“一条龙”生产中遇到什么困难,那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由“龙办”帮助解决。如果还解决不了,市局领导就集体到工厂办公,当场解决问题。
“一条龙”专业生产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花色品种年年创新,大大促进了工艺技术的革新和企业的科学管理。
解放初期,常州市仅有七万纱锭、八千七百台布机,生产元、蓝、灰等低档色布,全年产值不到一亿元。“四条龙”生产线逐步形成后,生产迅速发展,一九七八年产值达到十亿零二百六十三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三十五,比解放初期增长十三点四倍。现在一个月的生产水平,超过解放初一年的水平。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八年十三年中,他们向国家提供的利润、税收为国家投资的十九点五倍。一九七八年提供的税收和利润为全局固定资产的一点五倍。
老厂带新厂 厂厂有提高
老厂带新厂,一厂变几厂,逐步提高,也是这四个城市纺织工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无锡市东风毛纺厂原来是个“大而全”,产品有精纺呢绒、粗呢、绒线、针织绒等。要向高、精方向发展,在不能扩大厂房的条件下,只有走产品脱壳的路子。市纺织局统一规划,把原来的网线厂改为第二毛纺织厂,专搞粗呢产品;原来的制线厂改为第三毛纺厂,专搞针织绒染色;原来的帽厂改为第四毛纺厂,专搞绒线和长毛绒;原来的制带厂改为第五毛纺厂,专搞针织绒。把这四个厂原来的产品和设备,脱壳给郊区的社队工厂去生产。这样,东风毛纺厂可以腾出厂房,安装新机器,生产高档产品。这个厂原有毛纺锭九千八百多枚,把三千枚粗纺锭子脱壳出去,今年换上五千枚新型精纺锭子,扩建厂房只需要二千五百平方米,精纺呢绒的生产能力就能增加一倍多。一九七二年,这个厂生产精纺呢绒一百六十六万米,去年达到二百四十五万米,针织绒从年产七十一吨增加到五百七十七吨。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大大提高,还带动了一大片工厂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
除了老厂带新厂外,这个老基地还组织技术力量,帮助苏北加快纺织基地的建设。去年,苏北东台棉纺厂要安装一万五千八百枚纱锭,二千二百八十枚线锭,单靠自己的力量不成。江苏省纺织局就把这项任务交给无锡市纺织工业局。他们抽调八个工种的十二名技术工人,由一名技术干部带队,前往东台协助安装。经过八个月的努力,全部设备安装就绪,开车生产。连云港纺织厂要安装五百台布机,缺少技术力量,省纺织局抽调了四个地、市的六个纺织厂的技术力量,编成七个安装小组,分工包干,分批突击,一个月时间,安装好四百台布机,很快运转生产。
无锡、常州、南通、苏州的一些老企业,还经常接受苏北纺织厂培训技术工人、值班长、车间主任一级的干部。无锡第五棉纺厂党委,为了帮助东台棉纺厂培训技术力量,专门指定一名副厂长分工负责这项工作,建立了培训领导小组,订出培训计划,组织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老工人耐心地传授技术。
质量是生命 品种是血液
我们在访问中,听到这样几句话:“质量是生命,品种是血液,血液充足,生产力就更加旺盛。”事实正是这样,抓住质量、品种这一环,就抓住了纺织工业的牛鼻子,就能把企业的其他工作带动起来,就能加快速度,增加积累。
无锡市纺织行业,二十多年来,坚持革新、改造、挖潜,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发展花色品种。他们从填补缺门产品和提高技术水平上求发展,从发展品种提高质量上求增产。以维纶和棉花混纺的布为例,无锡一些纺织厂原来只能生产一种灰布,经过多次改革工艺,改造设备,现在能生产维棉混纺平布、染色府绸、漂染色麻纱、印花细纺以及各种色织府绸等五十多种品种。尤其是三十六吋宽幅隐条染色维棉细布,色泽鲜艳,手感挺爽,深受群众欢迎。他们生产的孔雀牌32支精梳精漂圆领汗衫被命名为全国名牌产品,42支精漂汗衫布面质量列为全国标样。此外还恢复了4040蓝边府绸等十一个传统名牌产品。去年,全市棉纱和棉布产量分别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三至五倍,积累相当于固定资产的一点三倍。纺织工业总产值相当于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三十五,比解放初期增长十三倍多,纺织工业的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同上海市嘉丰棉纺织厂齐名的大庆式企业——南通国棉二厂,解放初期最高只能织二十支纱,用这种纱织出的“芝麻布”又粗又硬。后来,他们改造老设备,改进工艺,提高技术,加强管理,使阔幅细布、跳鲤细布等五个高档产品,远销欧美各国,连续十七年保持外贸“信得过”的良好信誉。从一九六六年到现在,全厂为国家提供的积累可建同样规模的棉纺织厂十二个。
历史悠久的苏州丝绸业,建国近三十年来发挥它的精湛技艺,推陈出新,把产品搞得越来越绚丽多彩。“苏缎”、花绡、塔夫绸、真丝双绉、织锦被面、真丝印花绸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一九七八年,丝织品产量达到五千二百万米,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三十倍以上。
实践证明:纺织品生产有了质量,就有了位置,有了品种就能得到发展,就可进入国际市场。江苏省的几个纺织老基地的发展,几乎都是同提高产品质量、发展花色品种联系在一起的。
向质量、品种要速度,要积累,对企业领导来说,也有一个认识过程。开始有些人总认为生产任务是“硬指标”,增加花色品种是自找麻烦;有些人担心增加花色品种会引起质量波动,打乱生产秩序,影响任务的完成。一九七○年前,常州局有一度偏重了抓产量,结果接到人民群众数千封来信,退货索赔几万元,生产几乎陷于停顿。事实使他们认识到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是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和国际信誉的大问题。要组织好生产,必须从这里入手。而质量又是企业管理和思想工作的综合反映,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反映到质量上来。质量稳定,就全盘主动。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江苏省的纺织工业大有可为,潜力很大。这四个老基地的发展,带动了江苏全省纺织工业的发展。从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八年,全省纱锭从一百十二万增加到一百七十二万,平均每年增加十万纱锭。布机从四万五千台增加到六万五千台,平均每年增加三千多台。印染能力从年产五亿米增加到八亿米,增长百分之六十。其他如毛、麻、丝绸、针织内衣、化纤等行业的生产能力,也有较快的增长。但是要想进一步发展,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如何在调整中充分发挥老基地的作用,急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狠抓薄弱环节。江苏同上海的纱锭只差二十万枚,可是产值、利润、创汇相差几乎都在一倍以上。江苏的棉纺能力并不差,但毛纺织、针织,特别是印染能力及纺织品后整理比上海差得多。如果要在调整中把它建成出口基地,国家要通过各种渠道投资扶持,填平补齐,使生产能力配套成龙。
材料、设备、动力、染化料等,也普遍紧张。
新产品要有合理的收购价格,要贯彻优质优价低质低价政策。商业、外贸部门要为工业着想,工业要为商业、外贸服务,彼此密切配合,互通情报,把生意做活做好。
要进一步关心纺织工人的生活和改善纺织工人的劳动条件。近几年来,由于电力紧张,纺织厂三班运转,工人得不到很好休息。
本报记者 赵培兰 毕月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