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一项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03
第2版()
专栏:

一项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见闻
去年年底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北方“绿色万里长城”——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克服“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发展农牧业生产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今年春天,正是“三北”地区多风季节,也是“绿色万里长城”工程揭开序幕的时刻,我们从华北到西北,沿着风沙线作了一次万里旅行。所见所闻,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北方“绿色万里长城”是一项伟大的造福人民的宏伟工程,一定要下大力气搞好它。
二月下旬,我们从北京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延安的同志告诉我们:一九七七年七月,一场一百五十多毫米的暴雨酿成的洪水,从附近高地直泄而下,曾经淹没了大半个延安城。现在沿途仍然可见当年水灾留下的痕迹。
由延安的水灾,我们联想到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面积共达四十多万平方公里。每年由这里下泄的泥沙,每平方公里平均三千吨以上。泥沙滚滚,年复一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在由延安北上榆林的途中,那些沟壑纵横、连绵不断的光秃秃的黄土梁峁,仿佛在告诉我们:“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林草覆被,裸露着身子死挨冲呵!”
黄土高原因为缺少林草覆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了年代久远的祸患。我们从黄土高原继续西行,三月底,出嘉峪关,踏上了古代的“丝绸之路”。放眼望去,沙漠连戈壁,黄茫茫一片,仿佛无穷无尽。这里的自然条件恶劣,风沙危害甚剧,原因之一也是缺少林草。进了沙漠戈壁,林木稀少,我们对林木也一天一天更亲了。每当看到一棵树木,都好象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禁不住喊叫:一棵,又一棵!但是,真正使我们懂得树木与草丛在北方风沙线上的价值,还是在新疆亲身经历了一场十二级大风暴之后。
四月十日,我们从农垦新城石河子出发,前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的一五零农场,路上突然遇到了大风雪。风雪之大,已经出奇;更为出奇的是,随着风力加大,刮过来的雪成了黄色,白雪世界眨眼间竟变成了“黄海”。黄色的风暴把我们的小车刮得象怒海上的小舟,多亏公路两旁的林带的保护,我们的车子才幸免被刮翻。第三天赶到火焰山下的吐鲁番县时,发现这里的风灾比北疆还要严重。公路两旁的高压电线杆,有的刮斜了,有的竟刮断了;遇灾的汽车,窗玻璃、车灯全被飞沙走石打光,车身的漆皮也被飞沙擦掉;村庄房屋的土墙,好象被锉刀来回锉过一样。
延安的大水和新疆的十二级大风造成的灾难,告诉我们一个严峻的现实:“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确非常严重。不论是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还是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结果都说明,减轻、制服风沙和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办法,是植树种草;要在这些地区发展生产,当务之急的重要措施,就是立即着手大搞防护林体系。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我们所到之处,干部群众谈起建设“绿色万里长城”工程时,无不兴高采烈,称颂这是改造“三北”地区自然面貌,造福人民的宏伟规划。
熟悉这项规划的同志,向我们概要地提供了下述情况:
“三北”地区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北、晋西北、冀北坝上地区和东北三省的西部,共三百二十四个县(旗)。这里有农村人口四千四百多万,总面积约三十九亿亩。
这个地区分布着十九亿亩沙漠戈壁,有长达万余里的风沙线,受风沙危害的县(旗)二百多个,受害农田和牧场各一亿多亩。风沙危害重点地区,一年的风沙日数多达八十天以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三北”地区农牧业生产至今徘徊不前,一些地方人民生活相当困难。
按照规划,北方“绿色万里长城”第一期工程将在一九八五年前营造各种防护林八千万亩。规划实现后,风沙区中的农业区及半农半牧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百分之四提高到百分之十;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百分之五提高到百分之十八。使风沙区中包括的河西走廊,黄河前套、后套,吉林和黑龙江中部平原五个商品粮基地在内的一亿多亩耕地,五千多亩草牧场,初步得到保护;部分解决水土流失地区的燃料、饲料、肥料俱缺问题。这样就将初步改变这些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面貌。
沿着风沙线和黄土高原西行,一路上我们访问了不同类型的典型单位。这些典型情况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没有林和草,就没有农牧业的发展;有了林草,就有农牧业的繁荣。这些事实不断加深着我们对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在新疆访问途中遇到的那场十二级大风之后,我们当时曾想吐鲁番盆地的农业一定会受到毁灭性的损失,但是走进绿洲之后,却看到了奇迹:道路依然畅通;坎儿井依然淌着清水;麦苗重灾面积也只占十分之一;著名的无核白葡萄,依然舒展藤蔓,长出了绿叶。是什么力量在十二级特大风暴袭击下保护了绿洲免受重灾?原来正是这里早就建起的总面积为二万余亩的一条条、一行行林带组成的林网,以及林带前沿的七万多亩灌丛草带。
在陕北,当人们向我们讲述一九七七年夏天的那场暴雨造成的洪灾时,我们也听到了在同一个地区,造不造林,种不种草,灾害的结果完全不同的情况。地处无定河流域的绥德县韭园沟,因为注意修梯田、打坝造田,曾经是黄土高原上有名的先进单位。可是,由于他们重视造林种草不够,在一九七七年的暴雨中,已经修起的水坝、坝地几乎全被洪水冲光。我们这次进沟去看,只见前几年从照片上看到过的大坝和“长江田”,又变成了沙砾遍地的深沟了。一位老汉伤心地对我们说:真是二十年辛苦一水漂,一夜之间新颜又换成了旧貌哇!然而,同在一个县,满堂川公社的暖红沟、陈家沟,由于在打坝修地的同时,坚持轮流封沟育草造林,森林覆盖率分别占各自流域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二和四十一,在一九七七年四小时降雨一百五十毫米的情况下,水土流失极少,四道沟坝安然无恙,坝地蓄水充足,当年高粱亩产达到五百多斤。
森林植被改变着“三北”地区的自然面貌,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我们访问期间,曾经请教了一些研究“三北”植被情况的专家,翻看了不少历史上的有关记载。从历史情况看,这些地区有的过去就缺草少树,但是也有不少地区,过去却是水草丰盛,绿树成荫,宜农宜牧的好地方。这些地方之所以变成今天这样岭秃山光、风沙漫天的恶劣条件,主要原因是由于历代战争的破坏和人为的乱砍滥伐、乱垦滥牧带来的后果。
根据历史材料记载,长期以来,在“三北”的一些地区,由于失去了草木的天然屏障,害风长驱直入,流沙南侵,埋没城镇、村舍、农田、道路,堵塞河道的情景,屡见不鲜。就象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历史名城大邑,如今早已湮入茫茫沙海。
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北”地区的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向风沙开战,植树造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造林成绩并不理想,有的地方甚至大量毁林,风沙干旱、水土流失仍然使这个地区农牧业生产面临着巨大威胁。现在,正当我国开始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重要时刻,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决定在“三北”地区兴建“绿色万里长城”。这确是一项深得人心的重大措施。就在我们访问的过程中,“三北”地区的几千万人民已经行动起来,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投入这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建设。可以预期,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三北”地区人民坚持不懈的辛勤劳动,新的“绿色万里长城”也将象大放光彩的古长城一样,在我国北方屹立起来。
新华社通讯员 李一功
新华社记者 黄正根 傅上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