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进了友谊的海洋——记巴金重访法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03
第6版()
专栏:

进了友谊的海洋
——记巴金重访法国
姚云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受到了法国文学界的热烈欢迎,也在法国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巴金的名字,在法国是为许多人所熟悉的。半个世纪前,他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在这里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人们知道他的创作成就,也听到过他过去几年中的经历和斗争。他的三部小说《家》、《寒夜》、《憩园》,已经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许多人关心他,尊敬他。
而今,巴金披着银发,重新踏上法国的土地,不禁心潮汹涌,思绪万千。他这次重访法国,不仅是为了踏寻故迹,重温旧谊,而且是为了在中法文化界和人民之间构筑起友谊和了解的新的桥梁。
巴金初到法国,是在一九二七年到二八年间。这是中国大革命风暴的年代,蒋介石拿起了屠刀,在中国发生着革命与反革命的激烈搏斗。巴金说,
“我热爱祖国,但身居异乡,却只能袖手旁观,心情十分痛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开始了写作生涯。
这次,巴金重访了他过去居住的巴黎拉丁区图尔纳福街。他追忆说,那时,他每天都从这里经过先贤祠去卢森堡公园看书、散步。“多少个细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像前,向这位为正义而斗争的法国作家倾诉一个外国年青人的痛苦。每天晚上,听着从巴黎圣母院传来的沉重钟声,我不能入睡,就拿起笔来倾吐我的感情和爱憎。”这就是巴金写《灭亡》的开始。
以后,巴金移居巴黎以东约一百公里的小城蒂埃里堡,在当地的一所中学里住了约一年,休养,学法文,同时继续他的文学创作。这个小城位于马恩河畔,是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的故乡。巴金始终怀念着这个美丽的小城和它亲切善良的人民。这次,巴金又来到这里,重回他的母校。在女校长的陪同下,他遍游校园,立即认出了他过去居住的地方——大饭厅楼上的一间学生宿舍,又来到他过去常散步的后院,看到那里的苦栗树仍然枝叶茂盛。蒂埃里堡市长安德烈·罗西特地在市政厅举行招待会,表示欢迎,并且把一枚市徽送给曾在这里居住过的中国作家。
巴金重访他过去居住、学习、写作的地方,他常常谈到卢梭、雨果、左拉对他的影响,这仅仅是怀旧吗?不,他是在追忆他生活、创作的历程,重温这些先驱者给他的教益。巴金在巴黎一次讲话中说:“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的事物,这就是我从法国作家所受到的教育。”
法国文学界近几年来显得比较沉寂平淡。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来访,似乎为法国的文坛增添了几分春意。
法国两个著名的文学团体——一个是国际性的法国笔会,另一个是由巴尔扎克倡议成立于一八三八年的法国作家同人公会,先后为巴金等举行招待会。到会的有许多法国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有些法国作家还专门到巴金所住的旅馆拜访。中法作家们大都是初次见面,但因为彼此有共同语言,谈得亲切融洽,他们互相询问两国文学界的情况,互赠自己的著作,结下了新的友谊。在笔会举行的招待会上,笔会名誉主席乔治·爱马纽埃尔·克郎西埃讲话,高度评价了巴金的著作和精神,称他是被压迫和被剥削人民的保卫者。克郎西埃还痛斥“四人帮”对巴金的迫害,对春天的重新来到表示高兴。
更令人难忘的是在作家维尔高尔乡间寓所举行的会见。维尔高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的著名作家,他于一九五三年首次访华,去年又重访中国。夫妇俩热情地招待中国作家。巴金向他们询问法国文学界各种流派的情形。维尔高尔夫人把她在中国旅行时所拍的照片和她在香港杂志上发表的访华文章拿给中国朋友看。
法国各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对巴金等来访特别感到兴奋,纷纷召开欢迎会、座谈会。在巴黎第三大学的欢迎会上,年轻的法国学生用中国话朗诵巴金等人的作品,是那样认真、真挚。在巴黎第八大学,招待会之前还放映了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家》。巴金到场,解释了这部小说的背景,在场的法国青年学生们感到莫大的兴趣。在这些集会上,研究中国文学的法国师生们向巴金等提出了许多问题,中国作家们一一作了回答,得到了热烈的掌声和欢迎。
在法国,巴金到处被人们包围,景慕他的读者,拿着他的著作,请他签名题词。每天,都有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记者访问他。巴金给人们的印象一如他的作品:真挚、热情、诚恳。因此,人们更加爱他,敬重他。巴金说:他是“掉进了友谊的海洋”。
人们知道,巴金正在翻译俄国作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沉思》。他到巴黎之后,赫尔岑的重外孙、在巴斯德学院工作的诺埃尔·里斯特医师专程到旅馆拜访,把赫尔岑这部回忆录的法译本以及赫尔岑一些信件的影印本,其中还有一页珍贵的原件,送给了巴金。后来,巴金到尼斯,拜谒了赫尔岑的墓。赫尔岑的另一位重外孙、退休医师安德烈·昂福又到墓地陪同。巴金说:“我带来了一颗心,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致敬。”昂福医师十分感动,一再致谢。
在里昂,法国朋友们举行聚餐会,欢迎巴金等中国作家。席间谈起,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里昂的丝织工人曾举行了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史上的第一次罢工、起义。在场的法国朋友一齐唱起了当时的革命歌曲:《丝织工人歌》。激越的歌声使中法人民间的友情更加灼热升华了。
巴金在法国经历了三周紧张的访问活动。虽然已有七十五岁高龄,但他从不说疲倦,一直是精神矍铄,步履轻健。他说,他感到自己年轻了。
人们问他今后的创作计划,巴金透露了他的秘密:在八十岁以前,他还要写两部以知识分子的遭遇为题材的小说,译完有一百多万字的赫尔岑的回忆录,并且继续写他的《随想录》。
带着他燃烧着的激情、内心的青春和作家的责任感,巴金踏上了新的征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