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莱因河畔情谊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11
第5版()
专栏:

莱因河畔情谊深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
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代表团应艾伯特基金会、德中友协和赛德尔基金会的邀请,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进行首次访问。从五月十七日到三十一日的十几天中,北起汉堡南至慕尼黑,东从西柏林西迄特里尔,行程两千五百多公里,访问了大小十一个城市。要充分了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个星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西德人民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和他们勤奋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革命人民向往的地方
德国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乡,是各国革命人民向往的地方。对中国人民来说,又是周总理、朱德总司令等许多老一辈的革命家学习和寻求革命真理的地方。
邻近西部边境的特里尔市,是一座宁静、幽美的古城。罗马帝国的统治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遗迹。清澈的摩苏尔河流经市区,蜿蜒向东北汇入莱因河。在离市中心不远的布吕肯大街上,有一幢两层楼建筑,这就是马克思的故居。
这座小楼几经沧桑,现在已辟为马克思的纪念馆,它不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值得珍视的地方,也是德国现代史的见证。找到这座马克思的诞生地是不容易的。根据马克思的父亲于一八一八年刊登在报纸上的迁居启事,德国社会民主党经过多方查证,在一九○五年找到了这所房子。他们收集了许多马克思的手迹和资料,正准备开辟纪念馆的时候,希特勒攫取了政权,这所房子也就被法西斯党徒所强占。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保存了一批珍贵的资料,其中包括马克思早年写给父亲的诗和以日记形式写给未婚妻燕妮的诗集。在特里尔,除了马克思诞生的这所房子外,还有他念过书的小学和中学,以及马克思的父亲迁居以后的住房。代表团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些地方。感谢德国的工人阶级和人民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保存了这些在国际共运史上的宝贵史料。特里尔市将和马克思的光辉名字永远同在。
从特里尔经法兰克福,横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我们访问了东部边境的戈廷根这座著名的大学城。敬爱的朱德总司令曾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五年初在戈廷根大学学习。克尼格校长亲自接见并陪同我们参观了朱德同志学习时代举行入学仪式的大厅,并把他当年的入学登记表复印件交给了代表团。这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九二二年,正当中国革命处于困难的时候,已经三十六岁的朱德同志远涉重洋来到德国,寻求救中国的道路。他以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德文,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且到工厂作调查研究。他在德国见到了周恩来同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朱德同志在戈廷根大学的入学登记表,是老一代革命家当年在欧洲为寻求革命真理而奋斗的历史记载。在细雨蒙蒙中,我们还访问了普朗克大街三号朱德同志寄居过的旧居,这是一幢三层的红砖楼房。房主虽早已更换了,据说还是保持着原来的外表。代表团的成员在这所小楼前伫立良久,深深思念朱德同志和老一辈革命家为革命勤奋学习的光辉榜样。
为了德中友好
代表团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重逢了许多老朋友,也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许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朋友十分关心中国,想着如何为中国人民多做些贡献。在汉堡,两位访问过中国的医学博士表示他们回国后一直在商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为中国多做点贡献。他们经多次研究,决定向中国朋友建议派两位有经验的大夫去他们那里进修,希望中国方面抓紧落实,越快越好。他们说:“友谊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为中国人民做些扎扎实实的事情”。艾伯特基金会的朋友临别向代表团表示他们再三考虑送些什么礼物,最后决定送给我对外友协一套电化教学设备,他们认为这样的礼物对中国培养外语人才将是有用的。一个建议、一件礼品,处处体现了朋友们对中国人民的心意和他们讲求实效的精神。
更可贵的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人民对新中国的向往和热爱。在我们所到的地方,许多朋友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辛勤努力。他们十分关心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一些朋友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战后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从战争的废墟上恢复起来,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科学技术本来就有一定基础,恢复起来比较容易。而你们的困难比我们大得多,相比之下,中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比我们的更大”。在离开西德前两天,德中友协的朋友和代表团度过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近百名来自不同阶层的德国人民在座谈会上用美好的言语表达了他们希望了解中国的迫切心情。诗人艾青在会上朗诵了访德的诗篇,一位老太太以激动得发颤的声调表示:“来自远方国家的朋友,对德国人民的心情了解得这样深切,使我终身难忘”。
历史的教训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经济发展是很快的,今天它的经济实力在欧洲共同市场成员国中最强,黄金外汇储备占世界第一位,超过了美国。但是今天的成就得来不易。我们访问过的大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一个不受到严重破坏。汉堡在一九四三年七月的一星期内房屋被炸毁百分之六十;法兰克福是一片废墟,慕尼黑市中心区按德国朋友的说法已“没有高过膝盖的残垣”。战后初期,人们生活在饥饿、贫困中。现在,战争的痕迹已经看不到了。绝大多数城市按照战前的房屋式样重建起来。许多人不喜欢法兰克福,虽然它有大量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他们认为这个城市过于美国化了,失去了民族的特色。我们所到的城市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改建中的房屋,内部装修是现代化的,但是外表仍然按原来的式样修复。他们尊重本民族的特色,努力保持民族的风格,并为此而感到骄傲。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德意志民族的精神,他们十分珍惜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只有在西柏林我们才看到有意被保留着几处战争中破坏的建筑物,为的是让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但是,长久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人们对历史的教训是容易遗忘的。战后,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了,他们中间许多人不知道或不理解以往的事情。代表团到达前不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电视台连续播放美国拍摄的一部描绘希特勒对犹太人大屠杀的影片,引起了激烈的辩论。有些青年认为这是虚构的,他们不相信会有这样惨无人道的事情;有些青年问自己的父母:你们当时怎么竟能容忍这种事情;也有极少数人公开为希特勒血腥屠杀犹太人的罪行辩护。一位陪同我们参观汉堡港的朋友在介绍汉堡在战争中所遭到的损失时,不无伤感地谈到他的父亲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人说这笔帐应该记在希特勒帐上,德国人民是没有责任的。他却说:“不,当时有些人支持了他,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在慕尼黑附近,朋友们带我们去参观了达豪集中营。这个集中营在希特勒建立的大量集中营里不算大,杀人也不算多,它在那个黑暗的年头里属于“拘留营”。但即是这样,在它建立的十二年中据希特勒的冲锋队自己统计就杀害了三万一千人,还有一万多人“不知下落”。我们看到一批批青年学生前往参观,在囚禁“犯人”的木床上有人刻着“不要忘记历史”。
代表团每到一处,当地的主人几乎都要谈到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德国人民饱尝了战争的灾难,他们要求和平,但是如此众多的关于和平问题的议论,恰好说明了人们心头存在的对战争威胁的隐忧。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访问期间,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有人主张加强防御,也有人主张通过“谈判和协议”保持和平,但是对战争威胁来自东方的霸权主义看法则比较一致。
在去戈廷根访问途中,我们路过一个有五百年历史的小镇西根海因。镇长在欢迎我们时说:西根海因的人民不侵犯别人,也不许别人侵犯,在我们这里流传一句谚语:“坚如西根海因”。这句谚语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决心,它不仅适用于西根海因人民,也适用于整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人民。
根舍外长曾经说过:“谁谋取霸权,就是企图阻挡世界历史车轮,在这方面,我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致的。”经过这次友好访问,我们深信我们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必将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