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由一贫如洗到过上好光景——记王洪斌一家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12
第2版()
专栏:

由一贫如洗到过上好光景
——记王洪斌一家的变化
编者按:这篇通讯,值得一读。王洪斌所在的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认为,粉碎了“四人帮”,排除了干扰,再不把王洪斌这样的困难户帮助过来,“就没法向人民交代,就是失职。”在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王洪斌一家在短短十个月内的可喜变化,有力地说明,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具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真正关心群众的疾苦,依靠群众扎扎实实地工作,做好穷队穷户的转化并不困难。
黑龙江省肇东县太平公社太平二队社员王洪斌,去年四月以前是全公社有名的“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贫困户”。现在的王家,可同十个月以前大不一样了。原来房前是光秃的“小广场”,现在已是小园田,房西垒有猪圈和厕所。屋里边,装有电灯和广播喇叭。炕上七床棉被垛得整整齐齐,南面玻璃窗,北面碗架板,隔壁小屋里的米箱,装满小米、包米。还养着两头肥猪,十只鸡。大人、小孩穿戴一新,一家人喜笑颜开。屯里人都说:“王洪斌家可真变了样。”
若问王洪斌家过去怎么贫困到那种地步,近十个月来又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还得从头说起。
原来,王洪斌样样农活都会干。十八年前,他二十多岁时,跟父、兄一起生活,有自行车也有手表。结婚以后分开过,九年就变成了几口之家,孩子都还小,只他一个劳动力,生活虽然紧巴,也还过得去。一九七一年,他妻子一心要去娘家,于是把房子、家底都折卖净光,搬往辽宁省苏家屯,原打算在那里定居落户,但事与愿违,没呆下,又返了回来。这么一折腾,钱光了,物没了,两手空空。王洪斌本想依靠参加队里劳动,改变贫困,重建家业。大队、生产队也愿意帮他一把,把他拉起来。一九七二年大队拿出木料,帮他盖了两间小房。因他人多劳力少,吃烧都挣不够,还是置不起家当,安不好家。就在那一年,由于林彪、“四人帮”对国民经济的破坏,使大队、生产队和他家都受了害。有那么一件事:一次,他因贫困苦闷,喝醉了酒,借酒闹事,因此挨了批斗。从那以后,他同生产队和群众之间就筑起了一堵无形的墙。他总觉得自己在人前抬不起头,比人矮半截。他疏远人家,人家也不理睬他。他破罐子破摔,认为“咋干也没个好”。自己不好好干活,也不让妻子出去劳动。于是,王洪斌一家就成了“吃粮靠集体,花钱靠救济”的贫困户。
去年四月,太平公社落实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望奎县先锋公社经验,开展扶贫工作。从公社党委到大队、生产队,都以王洪斌这个典型,总结了没有帮助贫困户改变面貌的经验教训。公社党委的同志们说:“粉碎了‘四人帮’,排除了干扰,再不把王洪斌这样的困难户帮助过来,就没法向人民交代,就是失职。”为了提高认识,大队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纠正对王洪斌的歧视态度,转变工作作风,但有的党员仍然认为王洪斌“不可救药,帮不过来”。党支部又反复讨论,究竟是王洪斌好不了,还是支部没有对他帮好?同时,党支部还指派支委、生产队长和妇女主任,负责帮好王洪斌这一户。他们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经常找王洪斌谈心,鼓励他振作精神,坚定信心。共青团小组指定四名女团员,包教王洪斌妻子和十七岁的大女儿做活计。从此,人们不再是对他家嫌弃、疏远、瞧不起,而是主动地亲近、帮助。王洪斌妻子到太平大队十七年,从未到队里干过活,去年头一回参加集体劳动,地里活计不会干,大家就耐心地把着手教。王洪斌家缺这少那,群众就主动帮助他重新安好了家。王洪斌一提起大家对他家的帮助,总是热泪盈眶地说:“报答党和贫下中农对我的帮助,看我的行动吧!”去年,王洪斌家大小四个人参加队里劳动,王洪斌一天没歇过。一家人精神大振。
本报通讯员 石 磊 姜国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