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搬家记——记中央候补委员仁增旺杰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13
第4版()
专栏:

搬家记
——记中央候补委员仁增旺杰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事迹
当西藏高原春意正浓的时节,记者第三次访问了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西藏列麦公社党支部书记仁增旺杰。每次访问都发现他搬了家。而每次的搬家,都使我深深为之感动。
第一次访问是一九七二年的十月。仁增旺杰全家住在一间又小又黑的土屋里,这既是卧室,又是厨房兼仓库。起初,我以为这是公社新建立不久,他家收入不多的缘故,后来才知道这位党中央候补委员身居小土屋,还有段感人的故事。
民主改革时,仁增旺杰分得一间比较好的楼房。但他为了照顾住在山沟里的翻身农奴扎西,向爱人赤列说:“当干部的应该是好马不先骑,好鞍不先用,把这楼房让给扎西吧!”于是,他家迁到了一间破旧的房子里。仁增旺杰用自己五百多元的积蓄将这房子修缮成为一座小院。过了两年,仁增旺杰见贫农达娃卓玛人口增长快,一家七口挤在一间小屋里,心里很不安,便又同爱人商量将小院和达娃卓玛的住房调换。达娃卓玛无论如何不同意,后来见仁增旺杰很诚恳,便说要补偿他修房屋的费用。仁增旺杰说:“阿妈,我这个在旧西藏给寺庙放羊的奴隶,从小就和羊群睡在一起,出外支差还要露宿雪山荒野,脚都冻成了残疾,哪里能谈得上住自己的屋啊!共产党、毛主席救了我们,翻身住上了宽敞的房屋,又怎么能够忍心让阶级兄妹还天天为住房发愁呢?”他见达娃卓玛还在犹豫,又宽慰说:“你不要担心,我人口不多,住你那房屋足够了。”达娃卓玛含着感激的泪花,迁进了仁增旺杰的小院,仁增旺杰也搬到今天的这间小屋。几年后,仁增旺杰家人口增加了,公社也办起来了,他忙着为社员张罗,修建起一座座新房,而对自己住房的拥挤却毫不在意。
一九七六年四月,我再次去访问仁增旺杰,听说他又搬了家。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这个新居是由一间羊圈改建的。
原来,三队生产老上不去,队干部有些不正之风,腰杆不硬。公社布置工作时,他们当面答应:“拉嗦,拉嗦”(是,是),转身又照旧。仁增旺杰想:“言教不如身教”,便向党支部提出,要求把家搬到三队去。仁增旺杰所在的二队是全社收入最高的,而三队差得多,又没有多余的房屋。他就选了一处队里圈羊群的地方,说:“就住在这里。”队里干部、群众要给他盖新房,他都谢绝了。搬家时,他爱人也埋怨他。仁增旺杰说:“过去搬家只是照顾了一家一户,这次搬家却是为帮助更多的翻身农奴走社会主义道路。共产党员不能两眼盯住自己鼻子尖上的一点点糌粑啊!”
仁增旺杰到了三队,教育全家用模范行为来影响三队干部改变作风。
三队在仁增旺杰的直接帮助和影响下,很快转变了作风,建立了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带领大家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生产连年发展。收入增加了,很多社员住上了新房,仁增旺杰也将“羊圈住宅”改建成比较宽敞的小院。
就在他家居住条件改善之后,去年八月,仁增旺杰又向爱人提出来要把家搬到一队去。一队的耕地主要在隆子河畔,平坦肥沃潜力大。但粮食产量、社员分配的口粮、肉食、酥油、羊毛和劳动日值在全社最低。这是由于队里主要干部缺乏搞社会主义农业的雄心,满足于小打小闹小增产和搞好自家的小日子。仁增旺杰决心到一队去落户。这个主张一提出,他爱人满口赞成,可是三队的干部、社员却舍不得他搬家。仁增旺杰说:“我们公社群众好比一群奔跑在社会主义道上的骏马。如果只顾一些头马飞奔,让一些弱马掉队,马群能够更快地到达目标吗?”干部、群众被说服了。
仁增旺杰迁到一队后,召开各种座谈会,进行家庭访问,劳动的汗比别人流得多,觉比别人睡得少。社员见他这么干,知道仁增旺杰这回是铁心要带领他们大干,信心倍增,心里的话也愿说了。一队干部在仁增旺杰具体帮助下,提高了思想觉悟,又初步尝到了搞机械化的甜头,劲头也足了。
记者来到一队,见到隆子河畔机声隆隆,生气蓬勃。仁增旺杰引着我参观正在修建的社员宿舍,一幢幢新房都有宽敞的住室、灶房、仓库和晒台,还要安装玻璃窗。
仁增旺杰为社员考虑得这么周到,可是他自己全家却仍住在一间稍事修整的破旧屋子里。他说:“参加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我更加感到需要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决心和后进队的群众同甘共苦闹翻身,在这里再住上两三年。”
新华社记者 袁光厚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