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培养农业科技人材的一条重要途径——山东省高密县开展农村科技教育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16
第3版()
专栏:

培养农业科技人材的一条重要途径
——山东省高密县开展农村科技教育的调查
编者按 山东省高密县开展农村科技教育,既能解决一大批农村知识青年的升学问题,又可培养科学种田所急需的技术人材,很受群众欢迎。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科技教育活动。
山东省高密县从一九七六年以来,认真抓了农村科技教育,县、社、队三级办学,自力更生培养农业科技人材。目前,这个县有县办农业技术学校(原称五·七大学)一所,全县十八个公社中有十六个公社办了半农半读农技学校,八百三十二个大队举办业余技术学校四百五十一处。办学三年来,已培养了一万多名具有一定农业科技知识的各类人材,目前尚有三万多人正在接受比较系统的农业科技知识教育。
办农村科技教育是客观需要
高密县由于缺乏科技人材,科学实验难以进行,外地的先进经验也不易推广。有些大队社员省吃俭用,花了上万元买来的机器,因没有机手不能使用;有的因为机手技术不过关,机器损坏严重,人身伤亡事故不断发生。群众说:“没有机器盼机器,有了机器愁机器”。要解决这些矛盾,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就得有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材。高密县委算过一笔帐,每个大队需要十五名中等水平的技术骨干,加上生产队需要的技术员、农机手,全县共需四万名。按目前县里每年送到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数来计算,即使毕业后全部分配回来,至少也得一百年才能满足需要。光靠国家花钱办学来培养,显然是不行的。因此,县委下决心开展农村科技教育,自己动手培养技术人材。
县、社、队三级办学
高密县办农村科技教育,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县、社、队三级办学的形式:
县办农业技术学校,以培养中等水平的农技骨干和社、队农技学校教师为主,在全县担负着提高的任务。学制以两年以上的长训班为主。招生对象是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知识青年和农民技术员。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公社选送,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在校期间,选送单位给记同等劳力的工分,学生自带基本口粮,学校供给伙食费,补助部分口粮。毕业后大都回原单位担任农科队长、技术员或农技学校教师。
公社举办的半农半读农技学校,主要任务是培养农技骨干和大队业余技校的师资。学制以一年以上的长训班为主,学员来自各大队,招生办法是大队选送和学校挑选相结合。在校期间,大队给记同等劳力的工分,学生自带基本口粮,学校补助伙食费和部分口粮。毕业考核合格者由大队根据其所学专业,安排适当工作。
大队举办的农民业余技术学校,主要是组织高初中毕业生、技术人员和生产队骨干,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生产中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大队办学坚持不脱产。条件较好的大队办业余技校,条件较差的大队在农民业余文化学校里办技术班;部分小村队则采取科技学习小组或联合技术班的形式。
三级农技学校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大都开设了农业技术、农机电两个专业班。农业技术班主要学习小麦、玉米、地瓜、棉花当地四大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农机电专业班主要学习三机(拖拉机、柴油机、汽油机)一泵(水泵)知识,要求达到三懂(懂机械构造原理、工作原理和机械性能)四会(会操作、维修、保养、排除故障)。此外,各校还根据实际需要分别开设了畜牧兽医、医药卫生、果林、财会等专业。各公社农技学校长训班,全年一般都安排了一千二百课时的教学内容。他们坚持半日学习、半日劳动或间日学习、间日劳动;雨雪天整日学习,三夏三秋集中劳动。大队业余技术学校按照农村特点和群众的要求,灵活安排教学,一般做到全年学习二百课时,难度较大、系统性较强的内容安排在冬春农闲时学习,夏秋农忙季节减少学习时间,做到不违农时,不误生产。各级农技学校都制订了年度教学计划和小段教学安排,建立了考勤、考核、备课、实习、作业、评比、奖惩等项规章制度,以保证教学质量。
高密县这样层层办学,为社队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材。办学前,全县仅有一千六百人的农机队伍,现已壮大到六千多人,基本解决了有机无人开的矛盾,机损事故减少,维修费用降低。夏庄公社办学前,有二百四十台机器,只有一百零八名比较熟练的机手,机械利用率不到百分之八十,每年开支机修费达十三万元以上。现在,全社有农机四百七十四台,比较合格的机手增加到五百二十一人,机械利用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机修费用比原来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五。
自力更生,勤俭办学
一个县办那么多的技术学校,需要很多资金和大批的教师,单靠国家的教育经费和现有的教师是远不能解决问题的。高密县依靠集体和群众的力量初步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县办农业技术学校所需资金,上级给一点,不足部分靠地方自筹、各业务部门对口投资和勤工俭学来解决。社办农技学校的经费,主要靠自己的试验和生产基地解决。所谓试验和生产基地,一般是垦荒或从公社公用地中划出来一块土地,少的四十亩,多的九百亩。学校利用这些基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也通过生产劳动来解决经费问题。此外,各校还办一些小工厂,搞些副业,做到以农养学,以工养学,以副养学。河崖公社农技学校刚建校时,一无校舍,二无设备,三无资金,只有一片田沟纵横、茅草丛生的盐碱洼地。他们向几个大队筹借了五千斤粮和两万元资金,在社员的支持下,师生员工奋战三个月,盖起了教室、伙房、办公室。他们发扬“抗大”精神,一面学习,一面劳动,把九百亩茅草大洼改造成了适于机械耕种的良田,还建起了小型磷肥厂、纺绳厂。两年来,这所学校生产粮食二十一万斤,红麻二十万斤,蔬菜十万斤,共收入十六万元,实现了教学设备、生产费用、学习用品、生活补贴“四自给”,还向县社提供了玉米良种十二万斤。
大队办的业余技术学校坚持勤俭办学,所花经费很少。有条件的大队新建了校舍和实验室,条件差的大队挤出几间房子就能开课。一个大队的业余技术学校,一年所用的灯油和书本费等项开支,一般只有三百元左右。这些钱,多半靠组织学员勤工俭学来解决。这种既不向国家伸手,又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的办学方法,深受广大社员欢迎。
师资问题,高密县本着能者为师,就地取材的原则,自力更生加以解决。全县几年来先后从技术员、知识青年和复转军人中选拔了二千四百七十五名专业技术课教师,其中队办业余技术学校教师一千六百一十五名。此外,还根据需要选聘了一批兼职教师。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县委责成教育、科技、农业、机电等有关部门负责,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县农业技术学校专门设立业余技术学校教师短训班,公社采取专业对口的办法为各大队集中培训,有的公社还把几个大队的业校划为一个教学片,按片成立教研组,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县、社两级技术学校教师的工资,主要由县教育部门和学校本身承担。大队业校教师,一般采取误工记工的形式,由县教育部门发给适当的生活补助。教学有成绩的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特别好的给予优秀业校教师的光荣称号。这样做,调动了广大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各级技校的教材也是根据本地特点,由县教育局主持、在各有关业务部门参加下编写的。根据实际情况,有的还选学了一些普通农技学校的教材和国外先进技术资料。
加强党的领导,建立业务机构
高密县的农村科技教育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县委重视,领导得力。
各级党组织把开展农村科技教育,既看作发展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又作为长远大计,因而舍得花本钱、下功夫,抓得扎实、具体。县里成立了以革委会副主任为主任,教育、科技、农业、机电等有关局和贫、妇、青等组织的负责人参加的县工农教育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交流情况,研究办学中的重大事宜,必要时提请县委常委会议研究,作出决定。县工农教育委员会下设县工农教育办公室,配备得力干部,具体组织全县农村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各公社党委,大队党支部也都调整充实了业余教育领导班子,专人负责抓这项工作。各级技术学校成立校委会,设立正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使全县农村科技教育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领导系统。县教育局把抓农村科技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教育部门的主持下,其它有关部门也积极配合,帮助各级农技学校选拔培训师资,编写审定教材,提供教学参考资料,指导科研活动,搞好毕业学员的考核验收等工作。贫协、妇联、共青团也积极作好宣传、组织工作。全县上下一条心,左右一股劲,为培养农业现代化急需的人材齐心协力。
几年来,高密县委把学习科技当作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县委书记以身作则,为各级干部做出了榜样。领导带头抓,带头学,推动了全县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热潮。
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两个问题
高密县农村科技教育面临着巩固、提高的任务。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师资水平不够高,尽管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培训,但仍有部分教师不能胜任教学任务。他们准备在抓紧培训的同时,逐步加以调整。
其次是公社一级农技学校办学开支较大,上级无拨款,公社资助有限,主要靠学校勤工俭学来解决,有的学校有一定困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尚需进一步实践、探讨。
本报记者 王友恭 李择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