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智利女诗人密斯特拉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17
第6版()
专栏:今古人物

智利女诗人密斯特拉尔
孔令森
一九一四年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文艺界举办了一次诗歌竞赛会,许多诗人济济一堂,各显其能,情景十分热烈。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次诗歌评奖的首奖获得者,竟是一位初露头角的二十四岁的姑娘,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教师——伽勃里埃拉·密斯特拉尔。
密斯特拉尔大胆地冲破了当时内容荒诞、形式混乱的现代主义的羁绊,写出了风格清新的三首爱情诗《死的十四行诗》。她以深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爱情的回忆、对幸福的憧憬、对失掉爱人的悲愁,在西班牙语爱情诗歌中创造了一种新的意境。从此,她便成为智利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诗人一八八九年出生在智利北部科金博省的一个小学教师家庭里。她幼年丧父,衣食无着,很早便独自谋生,从小过着刻苦、淡泊、朴素的清贫生活,更没有钱进学校读书,几乎完全靠自学获得文化知识。这位少女以惊人的毅力,通过勤奋的自学,以及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敏锐观察,为自己开辟了写作的道路,十四岁起就开始在地方报刊发表诗作。十六岁时,这个无师自通的姑娘被聘为小学教师。十七岁时,她和一个青年产生了纯真的爱情,立下了忠贞的誓盟。可是,后来,她的年青的情人因为郁郁不得志而举枪自杀了。这种精神上的打击(当然也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悲剧),使得密斯特拉尔的诗歌披上一层无比忧伤的色彩,爱情的悲欢离合成为她许多优秀诗篇的主题。她为没有丈夫的妻子、没有儿子的母亲,抒发感伤,在许多诗篇中塑造了当时社会环境中深受同情的不幸女子的典型形象。一九二二年,诗人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孤寂》。这本诗集中的诗篇和《死的十四行诗》类似,作者以个人爱情的经历为主题,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少女的萌爱、初恋、羞涩和一往情深的追求,抒发了对命运的疑虑和不安,反映了她从对幸福的憧憬到深沉的哀痛那段不幸的遭遇。她的诗题材集中,感情真切生动,内容健康纯朴,词句清新隽永。在当时现代主义趋向没落的衰朽、荒诞的一代诗风中,她的诗使智利诗坛耳目一新。
《孤寂》出版后,她的诗名大震,同时,智利社会对诗人的教育才能,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她先后被任命为智利一些学校的校长,一九二二年被墨西哥政府邀请去协助改革教育制度。一九二四年,诗人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柔情》。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她便长期转入外交界任职,成为一个政务繁忙的社会活动家。她先后担任了智利驻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布鲁塞尔、美国等许多国家的领事,晚年还担任过智利驻联合国的特使。即使是在频繁的外交事务工作中,密斯特拉尔始终没有放弃她的诗歌创作,而是更为勤奋地博采众长、虚心学习和研究西班牙语诗歌,深入社会底层,继承和发扬拉丁美洲民歌民谣的传统。
一九三八年,诗人出版了诗集《塔拉》。在这本诗集中,读者可以看出:她不再囿于个人恋爱悲剧的狭小圈子,诗的题材已进一步扩大到当时的社会问题。在这些才华横溢的诗篇中,有的歌颂大自然的秀美富饶,有的表达诗人对母亲和儿童的热爱,有的反映受压迫、被遗弃的妇女的深重苦难,有的呼吁妇女自由解放。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还在不少诗篇中披露了印第安人的苦难和犹太民族的不幸。她用感情炽烈的诗句,细腻委婉的笔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不合理现象和弊病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揭露,甚至鞭挞和控诉。但是,她的这种揭露和批判仍然是站在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往往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爱、对一切的爱”,来取代反抗和斗争,这是她诗作中的局限与弱点。不过,和《孤寂》相比,诗人的思想境界显然跳出了个人的小天地,而有较大的进展,她的现实主义色彩更浓烈也更广阔了。在诗歌表现艺术上,也愈趋于完美和成熟。诗人从典雅的格律诗和唯美主义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继承了印第安民族的艺术传统,大量采用民歌民谣。有些诗句有歌曲的节拍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当代西班牙、美洲的诗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密斯特拉尔在西班牙语诗歌创作中的卓越贡献,这位无师自通的女诗人,在一九四五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她是拉丁美洲获得这种国际奖金的第一人。一九五七年一月十日,密斯特拉尔在美国病逝。如今,她的诗歌已被译成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字。她的名字,已经成为拉丁美洲妇女取得卓越成就的象征。(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