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改进和加强影评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18
第3版()
专栏:怎样把电影搞上去?问题讨论

改进和加强影评工作
刘成信
要把电影搞上去,有关领导部门、创作人员固然责无旁贷,但我认为,报刊编辑和文艺评论工作者也有不容忽视的责任。
什么样的影片应该向观众推荐?评论文章如何做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报刊编辑和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果只发表赞扬文章,而不发表批评意见,实行“一锤定音”,那就不仅违背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也会给广大观众、读者和创作人员
(包括编剧、导演、摄影、音乐、美工和演员等)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不利于电影事业的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共拍摄了几十部故事片,除个别影片未见到赞扬文章或推荐性的剧照、消息外,多数影片都有些过高的评论。实际上不少片子生活气息不浓,还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我认为这与报刊报喜不报忧、说长不说短,是有关系的。
我认为,报刊编辑不应有门户之见,不要以自己的好恶为取舍,不要当判官。要广开言路,要听一听与自己看法不同的意见,让广大观众来鉴别、检验影片的优劣与得失。这样,才能对繁荣电影事业有益。如反特惊险故事片《熊迹》,不仅剧本一般化,导演手法也未摆脱“三突出”的束缚。但是,正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十几年前曾导演过反特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赞扬。我们的报刊、文艺评论工作者,为什么不可以写一篇对比两部影片得失的文章,帮助创作人员总结经验教训呢?这对我们整个电影创作的提高决不是无益的。再以最近新映出的彩色故事片《大河奔流》为例,尚未公开放映,许多报刊便以显著版面和突出标题发表消息和赞扬文章。可是,许多观众看后,却认为此片不象评论文章说的那样好,不仅主人公李麦身上“三突出”的痕迹甚浓,而且就其矛盾冲突、故事结构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报刊及时组织评论工作者、观众进行一次认真的讨论,对比同一编剧、导演和演员创作的其它优秀作品(如《李双双》、《早春二月》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某部影片的具体创作人员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创作人员都能受益,对提高影片的质量也有很大好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