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看话剧《吉鸿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18
第3版()
专栏:

看话剧《吉鸿昌》
海风
长春话剧院的创作人员,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夕便以吉鸿昌烈士的生平事迹为依据,写成了七场话剧《吉鸿昌》。但是这出歌颂抗日民族英雄、鞭挞日寇和卖国贼的戏刚刚出世,就被林彪、“四人帮”扼杀了。主要剧作者范政同志,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也被迫害致死。粉碎“四人帮”之后,长春话剧院经过修改排演了这出戏,最近来京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林彪、“四人帮”一伙大肆鼓吹什么“题材决定”论,“写十三年”论,“写中心、演中心”论,给文艺创作设下种种禁区,把创作题材定得又窄又死。我们的文艺创作要兴旺,要发展,就必须打破这些框框,突破这些禁区。话剧《吉鸿昌》的创作和演出,在开拓题材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文艺创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单就历史题材而言,在中华民族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从古代到近代和现代,曾经涌现出多少杰出的人物,曾经创造出多么光辉的业绩!那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平叛御侮、安邦定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有才华超群、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文学家,有为民请命的清廉官吏,有揭竿起义的农民领袖,有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尽管这些历史人物所处时代不同,他们的阶级地位不同,思想意识也千差万别,但是他们都对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作过贡献,值得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去描写,用他们的精神去启发或教育今天的读者和观众。这类历史题材的作品,同描写现实斗争生活的作品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方面,也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话剧《吉鸿昌》写的虽然是历史题材,但是以吉鸿昌为代表的爱国将士那种宁折不弯的崇高气节,那种前仆后继、浴血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是深深地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吗?为这样的革命先烈树碑立传,歌功颂德,是作家艺术家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应当指出,当前写这类题材的作品还不多,写得好的更少,我们应当继续努力,要使文艺作品的题材更加广泛,更加多样化。
话剧《吉鸿昌》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文艺创作必须彻底肃清“三突出”的流毒,坚持从生活出发。只有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才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吉鸿昌》的创作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为了塑造好吉鸿昌的英雄形象,剧作者不是从主观意念出发,闭门造车,而是从大量的史料和素材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和细节,经过艺术加工,通过戏剧场面和情节的展开,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他由一个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领,转化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特殊经历,写出了他对敌人的凛凛正气、对国家和民族的耿耿丹心,写出了他那壮怀激烈的悲剧命运。作者没有“神化”这个人物,而是细致地展示了他由迷惘、彷徨、犹豫到觉醒、坚定以至从容就义的全过程,因而这个艺术形象是真实动人的。
这出戏还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总的来说,它是一出好戏,它的出现,为艺苑增添了新花。剧中所展现的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英雄业绩,吉鸿昌烈士为抗日救亡而献身的英雄形象,必将激励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思想感情,教育我们学习先烈的高贵品质和献身精神,为早日实现伟大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