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找窍门 挖潜力 扩大港口吞吐能力 上海港务局继续开展以安全、优质、高产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取得新成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23
第2版()
专栏:

找窍门 挖潜力 扩大港口吞吐能力
上海港务局继续开展以安全、优质、高产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取得新成绩
本报讯 记者郑启民报道:今年以来,上海港务局继续开展以安全、优质、高产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至五月,全港装卸吞吐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百分之十四;上缴利润增长了百分之五十八;船只在港停泊时间缩短了百分之十,没有出现“外贸超月船”;装卸质量继续提高;货损差率显著降低。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沿海各港口吞吐量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外贸进出口物资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运量的百分之三十五。为了解决上海港长期存在的压船、压货、压港问题,去年,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提高了装卸质量,挖掘了生产潜力,初步改变了压船、压货、压港的状况。今年,港口任务增加,港口通过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部分干部和群众认为,去年搞了一年,潜力挖得差不多了。有人说,“上海港水浅泊位少,设备陈旧码头老,去年已挖一千八(百万吨),今年再增一千(万吨)办不到”。局党委结合港口实际,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党的三中全会决议,讨论如何为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作出新贡献的问题。在讨论中广大职工说,粉碎“四人帮”以后,工作虽然有很大进步,但是长期存在的“三压”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吞吐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坐等国家建成深水泊位再扩大生产能力,是远水不解近渴,只有千方百计挖掘内部潜力,把港口装卸生产进一步搞上去,才能保证上海港这个国内外物资大进大出的“咽喉”畅通无阻。港务局放手发动群众,千方百计找窍门,挖潜力,使今年国家新增加的一千万吨吞吐量计划能按月完成。他们的做法是:
充分利用现有码头,加强调度衔接,做到一泊多用。第十二装卸区是全港生产条件最差的单位,全区码头岸线仅有六百米长。该区党委发动群众,采用船舶装卸紧紧衔接不脱档,一泊两用,见缝插针紧装卸的“套”“叠”“插”的方法,扩大了通过能力。今年一至五月份,装卸吞吐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四十,提前二十七天完成了上半年计划;
积极扩大水上浮筒作业点。这个局详细分析研究了适合浮筒作业的货种情况,学习国外某些港口利用水上泊位发展装卸生产的经验,积极和兄弟单位加强联系,本着保证航道畅通、安全的原则,在黄浦江面主航道宽度超过二百米的直航道处选择浮筒作业点,增辟了十个新的水上泊位。采用这种办法,花钱少,见效快。仅这项措施,上海港一至五月就增加了五十万吨的吞吐能力。
千方百计增开大船作业舱口数。开舱口多,装卸速度就快。在挖潜增产的过程中,这个局算了这样一笔帐:如果每条船都多开一个作业舱口,那么每开工三条船就等于增加了一个泊位。局党委发动全港各单位千方百计增开外贸船舶作业舱口数,把停靠的外贸船平均作业舱口数从去年二点八个增加到三个。这样全港每个工班能同时开工八十五条作业线,进一步提高了装卸效率,缩短了船舶在港停泊时间。这个局五月份创造了我国沿海港口外贸船舶在港停泊时间最短的历史最高水平。
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海上过驳,保证大船能满载进港。上海港务局党委考虑到长江口水深不够,外国重载大船进不来,我国远洋大货轮来港也只能装三分之二甚至半数的货物,造成外汇损失和我国远洋船只运力上的浪费。他们积极想办法发展海上过驳,用驳船或其它货轮到长江口外的绿华山、铜沙等大船停泊锚地,先行卸去一部分货物,减轻船只的吃水深度后进港卸货。这样,既增加了港口吞吐能力,又解决了大船不能进港的问题,避免了大船亏舱现象,提高了营运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