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7阅读
  • 0回复

讽刺喜剧《“炮兵司令”的儿子》引起热烈争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25
第3版()
专栏:文艺动态

讽刺喜剧《“炮兵司令”的儿子》引起热烈争论
《文汇报》六月上旬报道了话剧《“炮兵司令”的儿子》引起的争论,并发表这个独幕剧的剧本,开辟专栏进行讨论。
《“炮兵司令”的儿子》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周惟波、董阳声、叶小楠的习作。故事写一个孙处长企图通过裙带关系保持和加强自己的地位,要把他的女儿小洁许配他的上级陈局长的儿子小陈。小洁早已有了志同道合的男朋友,一个普通的车工。孙处长硬要拆散这对青年人。小陈对孙处长的所作所为很反感,决心帮助小洁。当孙处长正为高攀陈局长未成而惋惜,在当地干部子女名单中为女儿选择新婿时,突然门外传来小汽车喇叭声,原来是小陈带来一个身着军装的“炮兵司令”的儿子。孙处长一听是炮兵司令的儿子,马上同意了他和小洁的婚事,还说他最痛恨把地位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正在孙处长举杯祝贺小洁和
“炮兵司令”的儿子的幸福时,“老虎灶”工人方师傅送热水瓶来了。真相大白,孙处长的这位新女婿,原来就是“炮兵司令”方师傅的儿子小方,因为老虎灶的大烟囱象高射炮一样,对着天空,所以人们称方师傅“炮兵司令”。孙处长十分狼狈,手中热水瓶坠地,攀龙附凤的幻梦随之破灭。
《文汇报》六月二日报道了这出喜剧参加上海大中学生文艺会演后引起的争论。六日、九日以《关于话剧〈“炮兵司令”的儿子〉的讨论》为专栏标题,发表了五篇评论文章。争论的焦点在于,这个戏是否正确反映了现实,以及孙处长这个人物是否典型。肯定的意见认为,这个戏的主题思想有现实意义,是从生活中来的,提出并回答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干预了生活,是值得提倡的。认为孙处长有一定的典型性,剧本确实刻划了典型人物,绝非丑化干部。持不同意见的认为,既然文艺是塑造典型人物的,那么舞台上的人物就应该代表大多数。这个戏没有反映出我们的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这个主流,客观上丑化了我们的干部。认为孙处长并不典型,剧本歪曲了生活。
十日,《文汇报》以一个半版的篇幅,将剧本全文发表,并在编者按中说:“尽管对这个戏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同意见,但它所涉及的一些创作思想和文艺理论问题,诸如题材问题,典型问题,文艺作品的讽刺问题,以及发扬艺术民主问题等等,是值得探讨的”,为此发表了剧本,以便开展讨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