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探家的提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6-27
第6版()
专栏:

探家的提包
工程兵某部 杨玉川
“归心似箭”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踏上归途的喜悦和急切心情。可是,四年前的夏天,我入伍五年后第一次探家,临走时,却是心烦意乱。
头天晚上,排长告诉我探家报告批下来了。没等到天亮,我就步行、搭火车、换汽车,折腾了三个多钟头,赶到城里。顾不得吃点东西,喘口气,一头扎进了百货大楼,照着父亲的信——那是什么信哟?分明是购货单:给舅舅买个打火机,姨姨洗衣服没肥皂用,小侄女要圆珠笔芯,未婚妻在大队保健站,进药总是缺这少那,遇上病人干着急,退休在家的王大爷好久不闻香烟味了,年迈多病的奶奶想吃蛋糕,副食商店的橱柜却总是空的……购买东西,有的好办,有的在北京也是稀货。我出了百货大楼进东风市场,转了前门又奔西单,大店、小铺挨着门的赶。夜里九点的火车,八点钟我还在王府井日夜商店买糕点呢!当我背着两个鼓鼓囊囊的提包,挎着挎包,提着大网兜,匆匆忙忙跨进车厢门的时候,开车铃就响了。你看看,多玄!心里乱糟糟的,说不上来是什么味道,自己跟自己赌气道:象这样,说啥我也不探家了!
但,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尽管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热潮中,我和许多战友一样,主动放弃了前年和去年的探亲假,我却依然深深地怀念着家乡:它现在怎么样了?还是缺这少那吗?
前不久,排长为探家的事,征求我的意见。当时,我的心情是矛盾的,想来想去,回去看看的想法占了上风,便赶紧发了一封信,问家里需要什么,同时做好了东颠西跑的思想准备。第六天下午,父亲的回信来了。我一摸厚墩墩的,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三年前的那张“购货单”,……硬着头皮拆开一看,刹那间,那单个单个的字,仿佛聚拢在一起,变成了父亲那布满笑纹的脸,我的耳旁,响起了父亲畅快的话音。你听听:“……你还惦着上回探家的事呀?怪不得你这两年不肯回来,原来是被吓悸了。哈哈!那事可不能怨家里,那几年,家里老少和乡邻们也是怨天怨地的,多亏王大爷经常开导,我们才明白,生生是那几个奸贼给搅的呀!我知道出门的难处,东一嘟噜西一串的,就是自个能背,上车下车也够受的,我愿意给你添麻烦?可那些抬手动脚离不了的东西,咱这买不到,后门庄稼人又进不去,没法子呀!
“眼下,咱这可不用你从北京带东西了。记住,啥也不要!洗衣粉、打火机、圆珠笔芯这些小玩艺,不出村就能买到,流动售货车也常来转悠;商店的橱柜里,摆满了天津烟、长沙糖、东北药……虽说赶不上北京的百货大楼,我看也是要啥有啥哇!咱这还有土产嘛!对了,咱县的名产——煮饼,断了好几年,这一、二年又兴旺起来了!你归队的时候,要带到北京给大伙尝个新鲜,只管到副食品商店里买就是了!
“你看我,罗嗦起来没完没了,可咱这里的变化,十角还没说了一角呢!领导要同意,你还是回来看几天就知道啦!”
刚搁下信,排长来通知我,探家报告批下来了,并照例给我一天的准备时间。其实,一看完信,我就暗暗准备好了。次日清晨,我扛起风钻上了工地,一直“突突”到傍黑,才回来擦了把脸,把打算到县城再给父母买点东西盛放的提包,往挎包里一塞,轻轻松松地搭上了当天晚上九点的客车。
就这样,我带着一个空空的提包踏上了归途。提包虽是空的,我心里却满满当当的,一半是高兴,一半是急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