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船与桥——中泰友谊的随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01
第6版()
专栏:

船与桥
——中泰友谊的随想
陈有为
在泰国访问的日子里,只乘过一次船。那是航行在湄南河上的一艘名叫“东方号”的游艇。明亮宽敞的船舱内,安放着一排排高背软席靠椅。登上船头的甲板,迎着猎猎江风,可以浏览椰林夹岸、美如画廊的江上景色。“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去时正好春天。在那粼粼碧波之上,只见百舸争流,千舟竞发,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令人襟怀开阔。
不过最先引起我注意和最使我难忘的船只,倒不是沿河所见的那水上人家富有诗意的一叶扁舟,或王家码头上遍体金黄、堂皇富丽的巨大龙船,而是一条古代帆船的模型。
泰中友协主席差猜·春哈旺少将,在我们到达曼谷的头一天晚上,设家宴欢迎中国客人。那艘小型帆船,就“停泊”在他家陈设华丽的客厅中间。它是一个玲珑小巧、工艺精美的制品。在几根桅杆上和三尺来长的船身两舷,还装饰着许多彩色缤纷的小电灯泡。
友谊的话题,落到了这艘小船之上,并且从中引出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泰中两国古时相交,是通过船舶进行的。每到冬天,中国商船乘着东北风航行到暹罗湾畔,运来令人喜爱的丝绸、瓷器和各种物品。到了夏天,当季节性的西南风往北吹的时候,他们又满载着泰国的物产北上归国。我们这里天气很热,不下船来人受不了。中国人到了岸上就和泰国人友好相处。久而久之,有些人在泰国定居下来,娶了妻子,生了儿女,成了泰国的居民。”
物的交流,伴随着人的往来,自古以来就把中泰两国联系在一起。它的历史,可以从明元宋唐一直追溯到汉秦之际。我们的友谊,几乎象我们的历史一样古老。在那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中泰两国人民的文化、风习和血统,水乳般地融合在一起了。
曼谷大王宫的巍峨宫殿里,陈列着不少青花、粉彩、翠绿的中国瓷器和各式景泰蓝花瓶,那是古代中国使节坐着帆船从遥远的北方带去的珍贵礼物,也是中泰友谊的历史见证。在坡庙庭院内的商贩摊上,如今与泰国特产“鸡蛋香蕉”、柚木雕刻和鳄鱼皮制品并列的,有绣着“鸟语花香”、“湖山秀色”、“柳浪渔欢”中文字的彩绣,以及很象陕西皮影戏但名叫“南托隆”的活动皮影人像。庙里巨大的卧佛,令人想起北京西山的卧佛寺。甚至那亭亭玉立于门墙内外的菩提树,也跟它移植到北国山麓的姐妹一样,仙姿飘逸,受人喜爱。佛统府那座高达一百二十米的佛塔顶上,镶着一圈圈澄黄闪亮的中国琉璃瓦。而暖武里的挽巴因夏宫的中国式宫殿楼上,拉玛五世王的书房里,现在还保存着他当年爱读的中国小说《三国演义》。桃园结义的动人故事,和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几百年来一直在泰国民间传为美谈。
多少个世代以来,泰华两个民族,结成了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成千上万个泰国家庭里,有着中泰两种血统,甚至父子兄妹分为两个国籍。许多泰国朋友的名片上,印着泰文与华文的两个姓名。曾经当过泰国外交部长的差猜·春哈旺先生说,他的外祖父是葬在汕头的。拥有巨额资产的盘谷银行董事长陈弼臣的儿子告诉我们,他曾经在汕头中学里念过书。大王宫的总管,热心地陪着我们参观,介绍各种文物和泰国王朝历史。到了临别握手的时候,他说:“我的母亲也是中国人。”在杯觥交错的许多次欢迎宴会上,宾主都是黑头发黄皮肤,讲着潮州方言。除了服饰不同以外,分不出谁是中国人,谁是泰国人。大家一见如故,因为本来就是亲戚。
当然,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经过风雨,来之不易的。在反对日本侵略战争的四十年代,曼谷附近的春武里,邻近缅甸的干差那武里和泰马边境的玻璃,都曾点燃过抗战的烽火。泰国的抗日志士与华侨子弟,在同一个山沟、同一所茅屋里,一起度过艰难的岁月。他们在同一个战斗中流过血,同一座监狱里坐过牢,同一个矿山上罢过工。到了五十年代,中泰两国曾经处于隔绝和敌对的状态。即使在那茫茫的黑夜里,还有不少泰国朋友,好象驾着孤单的小船一样,突破层层封锁,绕过重重暗礁,为了疏通友谊的航道而进行了勇敢的探索。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历史的需要,中泰两国人民的双手,终于在四年前重新握到一起了。友谊的洪流,象冲出多年锁闭的闸门一样,奔腾直泻,浩荡而不可抑止。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协议,好象一桥飞架南北,把北京和曼谷之间相互往来的时间与空间大大地缩短了。桥下春水溶溶,桥上行人如织,真是一派大好春光!
你看,从友谊之桥那边迈步前来的,有婀娜多姿的舞蹈家,身手矫健的运动员,学识渊博的教授,带着相机的记者,洽谈交易的工商业家,位居要津的部长、市长、府尹和戎马半生的将军,还有那些分居两地、相隔多年之后争先恐后地来探亲的兄弟姐妹。而从大桥这边南去的行列,也同样络绎不绝,十分壮观。在这四年里,人们今天在北京相会,明天又在曼谷重逢;春日里共赏长城景色,秋令中又泛舟湄南河上,彼此亲密无间,而无宾主之分。
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不久前访问泰国的时候,团里有一位七十多高龄的蚁美厚老先生。他现在是广东省归侨联合会主席。三十年前,作为一位爱国侨领,他受在泰国的广大华侨的委托,冒着危险乘船回国,来参加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当时他正壮年。而今,当他象重返故里一样去访问泰国的时候,已是满头白发,拄着拐杖,到了老耄之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更加懂得友谊的可贵。他的许多亲戚、朋友、同窗、知交,如今都成了泰国政界和商界的要人。他们久别重逢,感慨万端。相互欢谈之间,不少人激动得老泪纵横。但是当他们看到中泰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今天已是如此之美好,而未来前景将更加光明,无不脸上浮出笑容,感到庆幸和兴奋。
在中泰建交四周年之际,我不禁回想起我们今年三月在泰国访问时受到热烈欢迎的一幕幕情景。我更忘不了泰国外交部长乌巴蒂讲过的一段真挚而亲切的话语。他说:“我们接待各国朋友,都是同样的规格。但是人民的心情却不一样,因为我们是亲戚。有的国家向我们提出,你们为什么对中国这样热。我说人心如此,这个我们没法控制。”是啊,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我们两国之间今天舟亦可渡,桥亦可通,人更相亲,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了。这座友谊的大桥之所以宽广而坦荡,是因为它的桥基,建立在世代相交的两国亿万人民的心上。所以,不管从哪里刮来的风风雨雨,都不能使它动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