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李约瑟书斋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08
第6版()
专栏:

李约瑟书斋记
陈乐民
我所说的李约瑟“书斋”,就是世界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李约瑟博士的“东亚科学史研究所”。也许可以说,这座十分平常的小楼是去年访英之行最吸引我的地方。
我们抵达英伦时已届寒冬,到剑桥的那天早晨云低雾重,沿街一片瓦灰颜色。午后,我们冒着蒙蒙细雨到布鲁克兰茨路十六号李约瑟工作的地方去作客。一座三层小楼矗立在并不宽敞的院落中间,绕楼一圈发绿的小草坪,点缀着几颗同寒风斗胜的红玫瑰,这一红一绿,在这种天气里显得别有韵致。这就是产生《中国科学技术史》浩瀚巨著的地方了。
鹤发童颜的李约瑟博士,八十岁了,步履矫健,竟无老态。他把我们引进了小楼,那本来就不宽裕的楼道竟被书架占去了三分之一。客厅的陈设十分简约:几张沙发、一个茶几,三面墙依然是直顶天花板的书架。在进门的右侧墙上悬挂一幅郭沫若同志一九四三年在重庆写给博士的题辞手迹,文曰:“科学为人类精神之最高发展境地,科学家之生活无殊于古之圣者,世人以物质文明菲薄之,皮相之至。”那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纲目轮廓在李约瑟的头脑里已大体酝酿成熟了。
李约瑟博士同对外友协代表团团长楚图南同志攀谈时,我就悄悄溜出了客厅,串进了老人的两个工作间。那里分门别类的科学技术典籍使房间颇嫌拥挤。这真是书的世界,而使我感到格外新鲜的是,还有许多象《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本草纲目》之类的线装书。中间一张大写字台,一头摊开许多大小规格不同的卡片。李约瑟博士总是亲自动手摘记资料、编写索引和目录的。有时为了找齐一个材料,必须向国内外大图书馆、研究所函询。当然,也要答复来自世界各地的提问。他为了研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学术巨著,已经费了三十多个寒暑,还曾经走遍中国的南北大地,真称得上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为这项科研项目还特意刻了一方“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用”的篆体图章。在这两间斗室里,他废寝忘食,全神贯注,使用材料一再核实,务求其确切无误。有一次为了查清一个针灸资料的最早出处,助手们查遍了二百多种资料。他的助手说,偌大的功力就是为了要这短短一行字。
李约瑟博士为什么要如此专注地长年研究中国的科技发展历史呢?他是怎么想的呢?他认为:中国的全部科学技术史应该是任何一部世界成就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确信,有着如此光辉古代的中华民族,定会有更加光辉的今天和明天。他是抱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和殷切期望来进行这项研究工作的。
是的,这小小的工作室诚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无非到处是书而已,但它使我激励,使我受到启发。它凝聚着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赤诚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时,偶然地我内心深处却也不免略有感慨:我们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史,我们自己没有系统地整理,却由一个外国人以全部精力为之!
当我们告别李约瑟“书斋”时,楚老中肯地为主人写下了八个字:“锲而不舍,为而不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