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一个日本人在中国歌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11
第6版()
专栏:

一个日本人在中国歌唱
吕远
北京五月,春光正艳。劳动人民文化宫里繁花夹道,外宾接待厅内高朋满座。日本著名歌手三波春夫站在大家面前引吭高歌。他脸上浮现着亲切的笑意,两眼闪动着喜悦的光辉,微微晃动着上身,大声演唱着歌颂日中友好的《黎明的金桥》。他的声音浑厚而朴素,高亢时嘹亮雄健,低回时轻巧柔和。他唱得那样认真,那样热情,仿佛在向我们述说他多年藏在心底的希冀:
让我渡过那照满阳光的黎明的金桥吧!古老的邻国呵,我的朋友,你好,你好,你好呵!漫长的暴风雨终于过去了。天气晴朗了,和平鸽飞上了高高的天空……
他的歌声象一缕春风,在我的心间轻轻吹过,尽管我日文程度不高,但他的每句唱词都听得十分真切。在他那象是瞭望着遥远的地方的眼神里,在他那充满东方色彩的日本曲调里,我隐隐感到他内心里有许多要说而没有说出的话,那是他五十五年来辛酸的、痛苦的、终于转化为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经历……。
三波春夫曾经两次来到中国,但却是截然相反的两次来临。第一次是在三十五年前,那时他是一个日本兵士。他在不满二十岁时放弃了他的音乐学业,被军国主义以“天皇”“圣战”的名义,驱赶到松花江边的佳木斯,每天扛着步枪,唱着日本军歌。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到日本兵唱歌是在我的少年时候,有一天一队日本兵在镇前的大道上走过,我在门缝里看见一个日本兵刺刀上挂着日本旗,他们边走边唱,大皮鞋在石子路上卡卡作响。我不知道他们唱了些什么,只记得他们的歌声粗野、恐怖,象野兽在吼叫。三波春夫当然不会凑巧在那一队士兵里,但他肯定也在唱着那些“军歌”,因为那些“军歌”是同日本兵的脚步声连在一起的。但是不久,那些歌声便消失了,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后,三波春夫作为战俘被运往西伯利亚。四年之后,他终于回到了日本。也许正是这段漫长的辛酸之路,使他懂得了歌声的含义。一九五七年,他用现在的名字开始了新的演唱生涯。他穿着民族服装,用日本特有的风格演唱一些民俗性歌曲:民歌、说唱,和反映下层人民以及背井离乡的农民们的心境的歌曲。他的歌声总是带有一些乡土味道和生活辛酸,在经历过战争离乱的人们和失意农民当中很能引起共鸣,这使他成了一个广为国人所知的歌手。从一个心灵饱受战争创伤的日本兵士,转变为一个痛恨玩弄他们生命和青春的军国主义的歌手,从一个唱着军歌闯上中国土地的日本军人,转变为一个热情歌唱中日友好的艺术家,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呵! 当他懂得了被愚弄蒙骗之可悲,也就懂得了觉醒明辨之可贵,懂得了权贵们制造的民族仇恨之可憎,也就懂得了各国人民友谊之可爱。于是,三十五年之后的今天,他终于又一次来到中国。他带来的不再是侵略者的步枪和野蛮的军歌,而是一双张开的友好之手和一腔涌动的友好之歌。此刻,他正站在中国朋友面前,热情地讴歌他自己创作的歌曲。他似乎把心捧在手上,那颗心上镌刻着他的诗句:“……让涂满霞光的黎明金桥,光芒四射吧,日中两国联合起来,力量将无穷无尽!……”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并终于认识到同中国友好的重要意义的日本人的歌声。尽管我们同三波春夫先生有若干观念上的差异,但我们之间有一根神经是相通的:那就是日中人民必须友好!三波春夫的热情歌声唤起了中国朋友的响应,大家一齐合着他的歌声呼喊着:“你好!你好!……”这炽烈的歌声和欢呼声使我感到会场在向四方扩展开去,我依稀看到一条无限宽广的闪光的金色大桥,从东京飞架北京,在春风飘扬的落英缤纷之下,千千万万中日人民欢呼着走过金桥,十一亿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当我走出会场时,不知为什么又想起了十二年前的五月十三日,那天北京的成千上万的文艺工作者在林彪、“四人帮”的愚弄蒙骗之下互相残酷殴打。是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三十五年前的近卫文麿、东条英机等军国主义分子造成的损失值得记取,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造成的危害也必须牢记。要紧的是:只要人民警觉起来,团结起来,一致起来,任何野心家、任何封建权贵的阴谋都是不能得逞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