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山高水长同志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14
第6版()
专栏:

山高水长同志情
饶平
“同志!”这是多么美好亲热的称呼!在纪念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召开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到闽西革命老根据地访问,掀开红色的革命史册,追溯灿烂的历史,不断加深着对“同志”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春光明媚的早晨,我们跟随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登临汀江岸畔的云骧阁,饱览当年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的壮丽风光。汀州是一座古老的名城。一九二七年,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大军,曾在此饮过战马,并由这里乘船长驱直下广东,把革命的火种燃遍汀水、韩江两岸。一九二九年三月,羊角花开亲人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在这里建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老红军取出当年在汀州印刷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这布告曾贴遍红军所至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座乡村。文告上“红军第四军之印”的图章,象跳动的火苗熊熊燃烧。最引人注目的是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的署名,象征着同志般的革命团结,凝结着领袖间的战斗情谊。它撩开战火映红的历史帷幔,再现了威武雄壮的动人画卷: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战士并肩下井冈、走赣南、入长汀,千里播火,开创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浪涛滚滚,江风飒飒。半个多世纪的斗争风云在我们眼前闪过,长期的革命实践使人民认识了这样的真理:领袖是一个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久经考验的集团,他们是亲密无间的同志,互相支持的战友。
汀江对岸,有座耸立在高高石岸上的青砖小楼。一九三二年四月,周恩来同志曾在这里度过了战斗的日日夜夜。当年,小楼是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驻地,决定东征的红军前委会议就在这里召开。当时任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同志,在这里送别了亲自挂帅出征的毛泽东同志,又日理万机,布置、检查战备支前工作。担架队、医疗队、运输队、宣传队……一件件、一桩桩,安排得多么周到,组织得何等严密。毛泽东同志指挥东征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一鼓攻克漳州,歼灭了盘踞在闽南的敌军主力。红军凯旋归来时,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同声欢笑,互相祝贺,两颗心贴得那么近,两双大手握得那么紧!
我们来到郁郁葱葱的彩眉岭下,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九二九年五月,红军来到了古田。这天,贫农廖大哥去帮红军做饭。晚饭开过好久了,红军首长才回来。他一进灶房,看到廖大哥,就亲热地问:“辛苦了!老兄弟,贵姓?”廖大哥心头一热,半晌才回答:“小姓廖。”“啊,老廖同志!”首长又亲切地问他:“多大年纪了?”廖大哥答道:“三十七了。”“呵,真巧,我们还是‘同年’呢!”关切亲热的话语,象阵阵春风吹开了廖大哥的心扉:过去,有钱人总叫他“讨食鬼”、“老长工”;如今,红军首长却称他“老兄弟”和“同志”,还同自己认“同年”,真是寒冬炭火暖全身啊!他一问,这位首长就是毛委员!接着,毛委员请他一起吃饭,又问寒问暖。当毛委员知道廖大哥没钱讨不起老婆,便给他讲革命道理,说:“革命成功了,穷人当家作主人,今后男女婚姻自由,讨老婆就不要钱罗!”廖大哥听入了迷,连声叫好!当晚,他就报名参加了赤卫队,从此样样工作走在头里。不久,他和一个长工的女儿自由结了婚。这年秋天,红军攻下上杭城,老廖在南门大街上又遇见了毛委员。毛委员快步走上前来和他握手,开口就问起他的婚事,向他贺喜!……这个真实的故事,多么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人民领袖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怎能不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呢!
冰消雪化的春天,我们来到祖国的心脏北京,访问了一批革命老同志。他们一扫过去沉郁的心情,绽开布满皱纹的笑脸,乐呵呵地畅谈三中全会所作的一系列重要决定。华国锋同志提出的不要宣传个人的建议,党中央重申的不称职务、一律称“同志”的决定,象甜丝丝的春雨滋润着人民的心田,党心和人心又象革命战争年代那样贴得更近更紧,同志之间再不须互相戒备,更不会人人自危,大家同心同德为“四化”发挥聪明才智。祖国的大地上,“同志”的称呼格外悦耳动听,社会主义的民主空气正在日益浓厚。同志啊,同志!让我们珍惜革命的传统吧,让我们细细地思索“同志”的涵义吧,让我们把这两个闪光的大字写遍青山,写上蓝天,永远铭刻在子孙万代的心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