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读报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5-21
第3版()
专栏:
  读报札记
吕叔湘
上海总工会为了呼吁救济上海失业工人,有一封信写给全国总工会,刊载在四月十七日的人民日报上(以下用a代表)。同天的人民日报就以“救济上海失业工人”为题发表了一篇短评(以下用b代表)。其后四月二十二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全国总工会号召全国工人救济上海失业工人的一个通告(以下用c代表),大体上是根据前两个文件改写的。这以后,四月二十四日的人民日报上又发表了一篇全国总工会关于纪念“五一”的通知(以下用d代表),其中说到目前经济方面的困难,也有一段跟前几个文件的有关段落的措词大致相似。把这四个文件比较一下,在语法和修辞的研究上也可以稍有领会。现在只能拿两段来做例。
底下这一段只是(a)和(c)所共有:
(a)自从二月六日匪机滥炸上海破坏电力以后,上海失业情况更见严重。迄目前为止,根据初步统计,失业工人人数已逾十五万人,连其家属在内不下五十万人。失业工人的生活已是十分困苦。以喝粥汤度日者已是极普遍的现象,而以豆渣、豆饼、糠秕、野菜充饥者已日有增加。因无力负担房租而遭房东驱逐退租者到处可闻。
(c)最近上海总工会为救济上海失业工人发出了迫切的呼吁,告诉我们,上海的工人兄弟姊妹处在如何困难的严重关头,他们已有十五万人陷于失业,连他们的家属计算,将近五十万人,生活十分困苦,有的喝汤粥渡日,有的以豆渣、豆饼、糠秕、野菜充饥。
首先,我们发现,句子的长短大不相同。(a)有五句,(c)除了把第五句省略外,把其余四句连成一句。第一句因出发点不同,措词自然也不相同,但“发端”的作用是相同的。(a)的五句,每一句一个单一的意思,非常清楚。(c)的长句就未免包含的太多,这是现在一般人写文章的通病。“严重关头”底下可以断句,“失业”底下也可以断句,“困苦”底下可以改用“:”号。(a)在这里断句,是因为下面用两个句子分述食和住的困苦。)
其次,(c)用两个“有的”平列叙述,不能显出“豆渣……”和“粥汤”的困苦程度不同。把“粥汤”改做“汤粥”,也略有区别。把“度日”写成“渡日”是笔误。“陷于失业”的“陷于”可省。用“困难的”形容“严重关头”,有点费解,似不如“处在如何严重的困难之中”。这些都是(c)不及(a)的地方。(a)“以喝粥汤度日”的“以”和“喝”可省去一个;跟下半句比较,省“喝”留“以”较好。
另一段是四个文件都有的:
(a)虽然如此,失业工人对于目前国家的困难及其所以造成的原因深有体会,知道失业情况的严重性主要是由于美帝蒋匪长期封锁和不断轰炸所造成。
(b)今天,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匪帮对上海的封锁与轰炸,由于部分农村遭遇灾荒和季节的限制而降低了农民的购买力,以及由于物价稳定而引起的国民经济的改组与变化,使十二年来借通货膨胀而进行投机的一部分无益于国民生计的工商业宣告歇业,以致一部分工人暂时陷于失业与半失业状态。
(c)我们知道,造成这种困难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帝国主义与国民党残余匪帮的长期封锁与不断轰炸;由于广大农村因受长期战争的破坏以及部分农村去年遭受灾荒的影响使农民购买力大为降低;由于过去那些专供官僚资产阶级享受的工商行业趋于必然的没落;特别是由于十二年来一直不断上涨波动的物价,今天转为稳定,使一部分靠做投机买卖的工商业不能维持而宣告歇业倒闭等等。
(d)但是,由于美帝国主义所拚命支持的蒋匪残余,对于中国人民胜利的极端仇视,企图用封锁、轰炸等疯狂手段破坏我们的胜利果实,来达到他们临死挣扎,苟延残喘的目的;由于广大农村遭受长期战争破坏,加上去年有不少地区遭受着重大的水灾,土地改革又还没有进行,因之广大农民的购买力很低;由于原来专供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腐化享乐的一部分工商业趋于必不可免的衰落,加上最近物价稳定,对于向来依靠通货膨胀营利的一部分投机工商业者造成不利的情况,而发生一些工厂商店停工停业的现象。所有这一切就造成了目前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困难,增加了我们一部分工人职员失业的痛苦。这一段说明目前这个困难情况的原因。这里面(a)是原始的文件,特别简单,只指出这个情况主要地是由于封锁和轰炸。(b)似乎嫌(a)的说法太简单,所以用三个“由于”列举三种原因:封锁和轰炸,农村购买力低落,物价稳定因而投机性工商业倒闭。(c)和(b)的写成又在(d)之后,又都增加了一个项目:某一类消费工商业的趋于必然的没落。但(c)是另列一项,因此一共用了四个“由于”;(d)则把这新添的一项合并在第三项之内,用“加上”,不用另一个“由于”。这是内容的大概比较。现在我们要来比较他们的表现法。
这四段文字都应用“由于……”的构造,所以我们不妨先研究一下这种构造的一般情形。首先是“由于”之后需要不需要用什么词语来跟它呼应的问题,如果需要,又应该用什么词语?按说,“由于……”只是一个副词语或附属句,主要句的前头是可以不用什么连接词的。如:
由于贯彻了重点恢复及充分利用现有交通条件的精神,新概算尚不及原概算的百分之三(人民日报,五○·四·二○),由于政权领导者的地位,领导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在党内党外拒绝批评,压制批评(人民日报,五○·四·二二)。可是有时候为了划清附属句和主要句的界限,也有加用“所以”“因此”之类的连接词的。如:
由于中国近代化机械工业不足(应该是:机制工业生产不足)和交通不便,还不能适应广大工人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因此其中很大部分仍要依靠手工业来供应(人民日报,五○·四·二二;以这句而论,“由于”可省,“和”改“,”号)。有时候又用无主语的“使”字来引进主要句,如:
因西欧各帝国主义无暇东顾,就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若干新的发展(胡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因”和“由于”同义)。
也许有人觉得“因”和“使”不能并存,或是不要“就使”,或是去掉“因”字。我们倒觉得不必如此拘泥,在没有误会可能的场合用个无主语的“使”字也未尝不可。重要之点是:一,不能把“由于……”当作一个完全的、自足自给的句子;二,不能把“由于……”当作一个名词性的附属句;三,如果用“使”字,务必要避免可作有主语又可作无主语的两可情形。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前引四段文字里面的“由于……”。(c)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封锁与不断轰炸”,那就是把“由于……”当作名词性的句子来和“原因”相等了。照原句的结构,那些“由于”全部可以省去:“……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封锁与不断轰炸”,不但通顺,也更简洁。
(d)的三个“由于……”的情况不一样。第一个“由于……”很明显地是当作一个自足自给的句子的。第二个“由于……”里面,不知道“由于”的力量是管到“进行”为止呢,还是一直贯注到“很低”?如果是前者,那是把“因之……”当作主要句;如果是后者,那末这个“由于……”又是当作一个自足自给的句子的。第三个“由于……”里面的“而”字用的很含混(也许是“因而”之误),也可能有这两种解释。把“由于……”当作一个自足自给的句子是不合于一般人的说话习惯的。假如我说“由于天气恶劣”,人家一定只承认这只是半句话,还期待我说下去,比如说,“到会的人不多。”一个上半句不能成为全句,三个上半句还是不能成为全句。(d)这一段虽长,基本上是一个残缺的句子,只是因为它太长(二百多字),我们很容易把这一点忽略过去罢了。
这一段若是要改造,有两个办法。或是使三个部分(两个“;”隔开的)都能完整独立,那就要把第一个部分改成有附属句也有主要句,其余两个部分可以不动。或是把这三个部分都当作附属句,那就得把底下一句改写后并进来作主要句:“现象”之后不用句号,接上“——由于这一切,目前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就有点困难,我们一部分工人职员就有了失业的痛苦。”
(b)的句子构造欠明确,关键在于那个“使”字。若是把这个“使”字当作一个无主动词,引进一个跟上面三个附属句相对的主要句(就是说,第三个“由于”只管到“变化”为止),那末整个的句子是完整的。可是这在意义上难于通过,因为封锁、轰炸、农民购买力降低这些因素所影响到的工商业不限于投机性的工商业。从意义上看,这个“使”字似乎是拿“国民经济的改组与变化”做它的主语的。这么一分析,整个这一段又是“由于……由于……;由于……”,只有三个上半句而没有一个下半句的残缺句子。
(a)只有一个“由于”,可是也没用对。这里的“由于”跟下面的“所造成”在意念上是重复的,二者必去其一:或是“失业情况的严重性主要地是由于美帝蒋匪的长期封锁和不断轰炸”,或是“……是美帝蒋匪的长期封锁和不断轰炸造成的。”(注意:附带加了几个“的”字,去掉一个“所”字。)原文在这里加上一个“由于”,也许是把它当“由”字用了——“由你全权办理”“完全由他支配”的“由”。这个“由”字是“让”或“被”的意思,而“由于”是“因为”的意思,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其次,用“由于……”的构造的时候,“由于”之后可以是一个词(连同它的附加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在连用几个“由于”的场合,最好是全用词,或是全用句,夹杂起来用是不大好的。这里面的出入往往只在于多用或少用一个“的”字。(c)的第一个“由于”之后是一个词,其余的“由于”之后都是句。(b)的第一个“由于”之后是一个词,第二个“由于”之后是一个句,第三个“由于”之后有些两可,要看“改组与变化”是否作为“使”的主语看待。假如不作为“使”的主语,那末“由于”之后又是一个词。(d)除第一个“由于”外,其后都是句。第一个“由于”之后,到“仇视”为止是一个词,但是底下接一个动词“企图”,而“企图”的主语又不可能是“仇视”,只能是“蒋匪残余”,所以这一句的构造根本有问题。
由此可见,这三段文字里没有一段的一连几个“由于……”的内部构造是一律的。要是求其一律,(b)和(c)的第一小句都应该把“……的封锁与轰炸”的“的”字改成一个动词,如“实施”或“施行”之类。(d)的第一个小句,如果用中国土生土长的语法,自然该是“由于蒋匪残余极端仇视中国人民的胜利,企图……”;如果要打扮得摩登一点,也只能说“由于……蒋匪残余对于中国人民的胜利怀有极端的仇视,企图……”。总之,不能不用动词,塞上一个“的”字了事。
这三段里面关于农民购买力这一项的叙说也值得比较一下。(c)的写作最早,包含的意思最少,句子的构造也最有问题。“部分农村遭受灾荒”,到此为止,意思很清楚,句法也单纯。“季节的限制”大概指春天常是青黄不接之时,措词已经不免欠显豁,而更大的毛病是用一个“和”字把它跟“灾荒”连上——难道季节的限制也只有部分的农村遭遇着吗?底下又用“而”字接上一个动词“降低”,这个动词分明是跟“遭受”并行的,那末是“农村”降低了农民的购买力了,这也有点说不过去。这里的毛病固然出在“而”字上,同时也因为“降低”是一个普通动词,不习惯作无主动词用。“使”字可以作无主动词用,所以(a)的句法较好。但是“使”字前头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和上文隔开,仍然会叫读者误会“使”字只承接“部分农村……”这一层,把“广大农村……”这一层丢开,这当然不是作者的意思。而且“的影响”三个字也没有需要。所以这一小句可以改造成“……遭受灾荒,使……”。(d)这个文件最后出,这一项底下所包含的意思也最多,除战争和灾荒外又加上土改的尚未实行,分作三个小句,然后总结为“因之广大农民的购买力很低,”句子的构造比较明确,意思也更清楚。
本文引的例子可以代表一般常见的文字,不是太经心的,也不是太草率的。就是这类例子告诉我们,一般的写作者,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者,对于长句的运用还没有十分把握,还不能指挥如意,脉胳分明,做到精密而又流畅的地步。(转载自《学习》杂志第二卷第五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