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海滨长桥话今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15
第6版()
专栏:中外交流史话

海滨长桥话今昔
房仲甫
到过福建泉州市的人,都会被一座海滨长桥所吸引,而且为之赞叹不已。这就是古今闻名的安平桥,也就是人们传颂中的“五里桥”。
桥的“憩亭”石柱上,有副颇为自负的对联,其下联是:“天下无桥长此桥”。
长桥横跨晋江、南安两县,即古代安海镇与水头之间的滨海深处。它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一一三八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了。这里,原来是一片浅海滩。为了让更大、更多的海船出入,南宋泉州市舶司就在离岸较远的万顷海涛碧波之上,飞架一道一眼望不到头的灰白色石桥。据文献记载,此桥“长八百十有一丈”,可疏分海潮“三百六十二道”。据实测,桥面宽三至三点六米,桥身长二千零七十米,全用长三至五米(最长者达十米)、宽厚都过半米的条石砌成。当初桥两边还有护栏。五座高大的“憩亭”分立于大桥之上。桥头更有石塔、石将军、石碑刻等。现在大桥中部的一座“憩亭”还在,可容百余人坐息;五层石塔仍存。大桥面目基本保留原状。古代石桥竟有如此之长,且凌驾于大海之上,波碧桥白,确为壮观。当年,这里海潮涌来,一片汪洋,劳动人民或驾舟、或泅水于惊涛骇浪之中,运巨石,架长桥,历经十四年才建成。工程艰巨,可想而知。
长桥,是我国古代泉州港与亚、非、欧海外交通贸易的友谊桥。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宋代泉州诗人谢履在《泉南歌》中所写的这两句,正是当时泉州港的缩影。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空前繁盛。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巴图塔的游记,就说泉州是“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而“府(泉州)南六十里”的安海镇,则是泉州港五大内港中最著名的一个。《泉州府志》说,海舶至,专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就在安平桥上向海船收税。《安海志》说,古时安海人民就善于漂洋过海:“宋元于今,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
宋、元、明三代,尤其是南宋,数以万计的阿拉伯、印度、叙利亚、意大利的商人、侨民、旅行家和传教士,就活动在泉州港的安海、白奇等内港。至今,长桥一端的晋江县万石峰麓,还有波斯人传教遗迹——草庵摩尼石佛浮雕。长桥实为一座人造港口:桥上车水马龙运货忙;桥旁桅樯如织,帆若垂云。但等借以出洋的东北季候风一到,长桥千帆竞发,远航异国,运去瓷器和绸缎;第二年又乘西南信风满载胡椒、香料、药物等返航。
但是,曾几何时,沧海桑田,长桥依旧,风物犹存,而海岸线却离长桥越来越远了。当年宋代市舶司和地方官员,特为中外商人举行
“祈风”或“祭海”活动的九日山上遗存的十三方石刻,和安海长桥一样,已成为历史陈迹。
如今桥下稻穗飘香,只有桥中心不足五米宽处,海潮依稀可见。因此,据说郭沫若同志在吟咏这一历史文物时,不免有“五里桥成陆上桥”之叹。
解放后,我国新建了一座又一座远比“五里桥”更为宏伟壮丽的大桥,而且在漫长的海岸线上,一个个新建和扩建的港口,巨轮出入,迎来了“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明媚春天。而今长桥所镌“天下无桥长此桥”,就须改为“天下有桥长此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