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发自老蚕区的呼吁——关心蚕桑科技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18
第4版()
专栏:

发自老蚕区的呼吁
——关心蚕桑科技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蚕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我国劳动人民植桑养蚕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素有“丝绸之国”之称。大力发展蚕桑事业,将为四化积累更多的资金。
四川南充地区是一个老蚕区。但是,这些年来,蚕桑事业发展较慢。目前桑树产叶量相当低,很多地方平均每株树的年产量只有十数斤,高的不过百斤左右。南充地区现有四亿七千多万株桑树,每年放养蚕种尚未超过五十万张纸,平均一千株桑树才能养一张纸的蚕,产叶量高的也要二三百株才行。讲了多年的“良桑化”,至今仍只是一句空话。
再说蚕种,现在是品种既杂又老,而且供应不足。南充地区如今同时用着一二十个品种,大多还是处于退化状态的四五十年代的“老祖宗”。新品种的研制、培育跟不上,老品种的淘汰、筛选工作也只是说说而已。全区的蚕种场的制种量为四十万张纸,每年的缺额近十万张。不得已时竟需到数千里外的北京、两广等地去求援买蚕种。按规格,每张蚕种纸应重十至十二克,蚕卵孵化出的蚁蚕要保持在两万头以上。现在每张蚕种纸重八至九克,所出蚁蚕只有一万八千至一万九千头。这些因素造成了茧子单产仅二十多公斤,与国内先进地区和日本等外国的水平比,相差数倍。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近年来茧子的质量品级出现下降趋势。南充地区县属以上的缫丝厂反映,今年首季每公担生丝的耗茧量比以往大出百分之一至百分之四。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有关领导不重视蚕桑学教育和蚕桑科技队伍的培养、建设,是很重要的一条。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大概有五六百所,但找不到一所蚕桑专科学校,更不用说蚕桑学院了。在农学院内设置蚕桑系或专业的,也屈指可数。即便是蚕桑中等专业学校,在全国也寥寥无几。蚕桑业位居全国前列的偌大一个四川省,只有独一无二的南充蚕桑学校。由于专业学校、系科太少,蚕区深感蚕桑技术人材缺乏。南充地区七百六十三个公社,大部分养蚕,但没有一个公社有中专毕业的蚕桑技术人员。去年,蚕茧集中产区的蓬安县兴隆公社等地,复发了早在五十年代初期本已消灭了的蚕种微粒子病,就是因为这方面的技术力量薄弱,未及时采取得力措施。这个公社由此损失两万多元。时至今日,那场罕见病灾产生的根源还没有搞清楚,难免复发。
至于全国蚕桑科研现状,不甚了解。但是,这些年来,我们未曾见过一种全国性的蚕桑学期刊问世!未曾读过国内出版的权威性蚕桑学著作。蚕桑科技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希望农业、教育、科研战线上各级负责同志,切实关心一下我国蚕桑科技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四川南充报社编辑部 罗文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