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祖国的需要是第一志愿——记华中农学院的几位学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19
第3版()
专栏:

祖国的需要是第一志愿
——记华中农学院的几位学生
这两年,在报考高等院校的考生中,自愿报考农林院校的考生很少,不少青年错误地认为搞农业没有前途,深怕跳不出“农门”。最近,记者在华中农学院访问了几位同学,他们把祖国的需要当成自己升学的第一志愿,一心献身农业,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乐于吃苦的人
农学系学生蒋在坤,在一九七七年高考时,没有采纳同学们劝他报考理工科大学的意见,在填写报考志愿时,第一志愿是学农,第二志愿还是学农。蒋在坤为什么一个心眼要上农业大学呢?
一九六六年,蒋在坤从荆州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了生产队的技术员,同社员一起坚持搞科学实验。一九七四年,他们在早稻栽培中,采取了处理种子、培育壮秧、科学管水、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所在生产队夺得早稻大丰收。蒋在坤第一次感受到科学种田的甜头。
但是,蒋在坤在科学实验的道路上,也尝到了文化水平不高的苦头。有一年,他们学习外地经验,搞温室无土育秧,用木板作秧床。可是,播种两天后,木板上出现了一团一团的霉菌。蒋在坤按照书本上介绍的方法,用硫酸酮溶液喷洒,用水冲洗。霉菌不但没有消除,秧苗也不长了。这时正值抢插早稻季节,多急人啊。他虽然作了许多努力,也没有找到好办法。这促使他产生了要到农学院学习的强烈愿望。
蒋在坤以高分考取了农学院,引起了一些人的惋惜,说他是“自找苦吃”。蒋在坤不这样想。他感到,要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必须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正需要自己付出艰苦的努力。他就是要做一个“乐于吃苦,精于务农”的人。
去年十二月,蒋在坤入党了。他庄严地宣誓: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贡献毕生的精力。
姑娘伢学兽医
在孝感县卧龙公社新垸大队,人们听说李春凤考上华中农学院兽医专业,议论纷纷。
李春凤今年二十二岁。在中学时代,她的学习成绩就好,回到家乡经过两三个年头的劳动锻炼,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有些人觉得,她的政治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为什么偏要学兽医呢?有的人甚至当面议论说:姑娘伢学兽医,丑死人!
李春凤不为这样一些非议所动摇,她想学兽医的愿望由来已久了。她父亲是大队的饲养员。她亲眼看到父亲为了给集体养好猪,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但是,她父亲由于不懂兽医知识,每当猪发病时就束手无策,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使李春凤感到心疼。“我如果学会给猪治病,那该多好啊!”就这样,在她的心田里播下了一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一九七七年,她把兽医专业作为报考的第一志愿,并以优良的成绩被录取。
两次报考农大
农学系七八级学生张集文,出身于石首县一个富农家庭。一九七七年第一次报考华中农学院时,虽然考了好成绩,却没有被录取,但这并没有使他灰心。
一九七八年夏天,张集文再次报考农学院。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喜欢学农?”张集文回答说:“因为农村需要我们。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还很落后,我们只有改造落后的责任,没有逃避落后的权利。”
张集文中学毕业以后,在回乡十年的劳动生活中,立下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志向。他积极参加生产队的科学实验活动,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们一起建立了种子田,开展对水稻新品种的对比实验和虫情测报研究工作,废寝忘餐地搜集农技资料,编写田间档案,做出了一些成绩。他还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如何提高机插速度,编写了一本题为《插秧机调节技术》的小册子。
张集文去年终于被华中农学院录取了。到校的头一天,他心情激动地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向往农学院,屈指十二年。粉碎‘四人帮’,今日终如愿。”
本报记者 杨建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