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放则兴 收则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0
第3版()
专栏:思想评论

放则兴 收则衰
沈钦礼
围绕着放和收的问题,有过不少议论。一些同志认为:三中全会的精神是“放”,重申四项基本原则是“收”;我们党的方针就是有放有收,时放时收,或者先放后收。于是,有人沉闷,有人惶惑,也有人因此兴高采烈。
什么是“放”?毛泽东同志说得很明确:“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不怕错误的议论,不怕有毒素的东西;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批评批评者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不是压服,而是说服,以理服人。”相反的,“收,就是不许人家说不同的意见,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一句话,放的方针,就是让人讲话的方针,就是发扬民主的方针,而收的方针,就是不许人讲话的方针,就是压制民主的方针。
共产党能不能对人民群众采取压制民主的方针呢?能不能一会儿发扬民主,一会儿又压制民主,或者先发扬民主,然后又压制民主呢?显然不能这样做。共产党如果压制民主,岂不变成了法西斯党?对共产党来说,只能始终如一地采取发扬民主的方针,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采取压制民主的方针,也就是说,只有放,没有收,只能放,不能收。
有的同志可能会听得不耐烦:“啊哈,你这是闭着眼睛瞎说一顿。这些年,难道不就是有放有收,时放时收,先放后收吗?”
是的,自从一九五七年我们党提出了放的方针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这个方针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确实产生过有放有收、时放时收、先放后收的情况。然而,正是这二十多年曲折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正面的经验:六十年代初期,在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对前几年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代表中央作了自我批评,同时,严厉地批评了某些高级领导干部压制民主,听不得批评意见、独断专行的霸王作风,重申“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强调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正是在这次会议和会议以后,由于发扬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迅速克服了暂时的困难,迎来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反面的经验也有,最突出的就是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时期,我们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受到极大的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更是被剥夺殆尽。他们大搞现代迷信,到处设置禁区,用无形的精神枷锁禁锢人们的思想,僵化人们的头脑;他们大搞一言堂,大兴文字狱,只许人们按照他们定下的调子说话,不准任何不同意见存在和发表。他们大抓所谓“阶级斗争”,疯狂镇压人民群众,在中国的大地上实行封建法西斯专政。他们的倒行逆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使我国的经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使中国历史出现了暂时的倒退。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充分说明:什么时候实行了放的方针,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就生动活泼,干部和群众就心情舒畅,社会主义事业就发展得比较顺利;什么时候采取收的方针,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就没有生气,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就受到压抑,社会主义事业就遭受挫折和破坏。放则兴,收则衰,这就是结论。这就是我们应当永远记取的历史经验。
“历史难道不会再重复?放的方针难道不会再改变?有放有收,时放时收,先放后收的情况难道不会再发生?”一些同志至今心有余悸,提出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党的三中全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坚定不移地发扬民主的方针,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但是,真正实行放的方针,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都会阻碍民主的发扬。某些地区、某些单位的某些领导人,还会采取各种方式抵制和反对这个方针。不要以为中央作了决议,发了指示,就万事大吉了。争取民主,还需要进行长期、艰巨的斗争。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然而,不管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曲折,历史的潮流总是阻挡不住的。斗争教育了党和人民,人民赢得了斗争的胜利,也赢得了思想的觉醒和提高。今后,不管是什么人,如果违背三中全会的方针,逆历史潮流而动,还想用自己手里的权力,封住群众的嘴巴,剥夺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必然会遭到广大群众的唾弃。弄得不好,就会碰得头破血流,落得个“霸王别姬”。对于这一点,我们更应当有足够的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