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他们是真正幸福的人——记一对在北大荒创业的夫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1
第3版()
专栏:

他们是真正幸福的人
——记一对在北大荒创业的夫妻
记者在被誉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先进典型的黑龙江省克山县黎明大队采访,一再听到社员们称道这个大队的“元老”——孙浩亮、于信香夫妇。二十三年前,他们响应党的号召,从山东省来到北大荒开荒建村。黎明大队的创业史就是这对夫妇带领社员战胜艰难困苦的历史。
在北大荒干到底
一九五六年初,山东省莒县动员二百五十名青年参加垦荒队,到黑龙江北大荒。
二十岁的预备党员孙浩亮首先报名参加。他母亲吴秀兰是位老党员,战争年代的支前模范。只要党和国家需要,她就毫不犹豫地献出一切。大儿已经参了军,她又把小儿浩亮送去开荒。
二十岁的共青团员于信香一心想去,只是她知道父亲舍不得。她只能悄悄报名。可是她的“秘密”到底让父亲发现了,他看到信香准备的行装,眼泪就哗地流了下来。信香说:“爹,你咋哩?我是去开荒,去革命呀!”爹说:“你妈死得早,下面弟妹小,你二叔和我都靠你呀。”信香说:“弟妹眼看长大了,你的身子骨还硬朗。让我去吧!”她给全家烧好饭,又担满了水缸,向亲人行个礼就大步踏上征途。
垦荒队来到黑龙江省克山县第十一移民新村,队员们大失所望。住的是临时搭的窝棚,吃的是包米渣子土豆块,开水又少又难喝。夜里,狼在村外雪地里嗥叫,新砌的炕一生火就塌了。姑娘们哇地哭起来,哭声招来更凶恶的狼嗥。
团支部书记孙浩亮协助带队干部打狼砌炕,信香安慰着伙伴,度过北大荒的第一夜。他俩觉得,这里的条件虽没有原先有人瞎吹的那样好,但比起旧社会老辈人闯关东时要强十倍了。
秋天,小麦大丰收,吃上了白面,浩亮的妈妈来瞧儿子,她一眼看中勤劳刻苦的于信香。在老人的鼓励下,两个青年结了婚,成为垦荒队的第一对夫妻。这时,山东以及别处的移民越来越多,十一新村渐渐兴旺,公社化后改名卫星大队。
一九五八年,共产风、瞎指挥、高征购,逐渐破坏了卫星大队的经济。粮食大减产,队员们吃不饱饭,再加上风雪严寒,可怕的克山病也出现了,人心浮动,垦荒队员大批不告而别。大队党支部书记也抛弃了党籍和国家干部的公职(他来此前是区委副书记),跑回了山东老家。接着,克山当地调来的支部副书记也跑回了老家。
浩亮向党组织反映了大队的情况,并表示了自己干到底的决心。从此浩亮担负起大队党支部书记工作,勇敢地挑起重担。
有共产党的地方,就不
能让群众受穷
艰难莫过于一九六○年冬和一九六一年春季。当时,明明粮食欠收,有一些上级领导人硬说“放了卫星”。接着高征购就压了下来。一九六○年卫星大队打的粮食差不多全被当作“余粮”调走了,没有给社员留下口粮和马料。社员们利用打、晒、装车的机会,东一把西一捧抢出了一点,拿回去作口粮。大家劝浩亮和信香也去“拣”一点。这一对老实夫妻说:“我们是党员、团员、干部,不能拿。”
信香生了女儿淑莲,家里断粮。小两口吃大豆荚、玉米秆做的代食品维持生活。过春节,好心的社员送他们十五张烙饼,三口人省着吃了五天。没有奶水,孩子发育不良。
社员们对记者谈起这段往事,心疼地说:“那一年差点把他们两口子饿死。咱浩亮和信香为人就是正气、刚强。”
一九六五年,黑龙江省人委的一位革命老干部来这里视察“四清”工作。他发现“四清”工作队不好好抓生产和社员生活,醉心于挑剔基层干部工作上的小毛病,硬抓什么“走资派”,心里很生气。他走家串户看望社员的生活,越看心情越沉重。他厉声问在场的干部:“这里有没有共产党?”
这位老同志的怒火是冲着“四清”工作队的。孙浩亮这时还没有“下楼”,他却站了出来:“我就是共产党员。”这位老干部痛心地说:“有共产党的地方,就不能让群众这样受穷!”正挨着整的浩亮诚恳地说:
“我没有做好工作,我有责任。”
于信香站立在人丛后边,虽然她申请入党还未批下来,她也象丈夫一样,热血沸腾,脸颊通红。
“四清”结束时,信香入了党。支部扩大了,三个正式党员,四个预备党员。浩亮带领大家反复学习《愚公移山》等毛主席著作,讨论“有共产党的地方,就不能让群众这样受穷”这句震撼人心的话。之后,卫星大队改名为黎明大队,党支部提出了庄严的誓言:“立下愚公志,苦战三五年,敢叫黎明换新天!”
苦战开始了。七个党员都走在群众前面,所有的干部都不拿补助工分,自觉带领群众苦干。清晨三点半钟(相当于北京四点一刻),浩亮就起床唤醒大家,社员们穿衣服,他已下地干起来。苦战改变了黎明大队面貌。地暄了,土肥了,粮食亩产一九六七年跃过三百斤。社员每人平均收入一九六五年是五十九元,一九六七年上升到一百四十五元。三年中拆除了所有旧房,全部社员住进了暖屋暖炕。
向农业现代化进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孙浩亮带领群众正干得欢腾时,林彪、“四人帮”煽动的“造反风”刮到了黎明大队。几个“造反战士”要把浩亮当走资派来斗。社员们不答应,扎好的高帽子没能给浩亮戴上。“造反战士”不甘心,到处贴大字报说浩亮有“十大罪状”。上级机关派人来详细调查,没找到任何“罪行”,却听到浩亮的许多公而忘私的模范事迹。浩亮当上了克山县委委员、县委副书记。一九六八年又当上了嫩江地区革委常委、副主任。
孙浩亮在齐齐哈尔当了“官”。他这个习惯于早晨三、四点起床的大队干部,怎么也不适应地区机关的生活。“四人帮”推行的极左路线更与他格格不入,使他苦恼。但是,有一弊必有一利。这使他经常有机会外出,正好开阔眼界,学习外地先进技术。
在齐齐哈尔郊区看到塑料薄膜做的阳光温室,他马上把这经验带回黎明大队,仿造成了阳光暖圈,使仔猪成活率与肉猪育肥率大提高,扭转了养猪亏本的局面。他与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们交上朋友,虚心请教,学习科学种田,几年间使黎明大队全部改用新式良种。军垦农场的机械耕作给浩亮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此他成了机械迷,决心大搞农业机械化。
他不愿利用职权向国家伸手,为自己的大队要投资,要照顾。依靠大队集体力量办起养羊养蚕业,发展了黄芪、甜菜籽、水萝卜籽的种植业,又办起了养鹿场、酒厂、粉坊。这些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带来大宗收入,黎明大队平均每两年买一台大型履带式拖拉机,年年购置大型配套农具。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产量和社员收入稳步上升。
“四人帮”推行的极左路线不断来干扰破坏。有些人攻击浩亮“搞唯生产力论”,“抓生产不抓路线”,说他把黎明大队搞成了“光抓耗子的典型”。孙浩亮公开声言:“我赞成那句话:不抓耗子的猫不是好猫,当农民就是要图个增产增收增贡献”。
江青鼓吹的“小靳庄经验”在黑龙江农村的破坏很大。检查工作不下地,进村先看戏。到处出现“村里锣鼓敲,地里长茅蒿”的景象。浩亮坚决顶住,和支委、队干部们讨论决定,黎明大队不学小靳庄。队里有个“三八妇女包车组”,四个姑娘掌握一部拖拉机正在耕作,上级要调她们去排演样板戏。浩亮说:“不去!要批评就说我不放你们。”有两年时间,上级不再称赞黎明大队。先进单位“不先进”了。
浩亮并不图这个虚名。他一心放在农业生产上。去年,干脆辞了地区的职务完全迁回来,用自己的行动“带科学种田的头”。去年,全大队的主产作物小麦、大豆实现了全盘机械化。粮食单产高出全县平均水平一倍,卖给国家的小麦、大豆超过交售任务三点九倍,每人卖粮一千五百多斤。劳动日值二元,社员人均收入二百二十元,每个劳动力的工分收入达六百七十四元。今年的机械化程度更高,大队改组。五分之四的劳动力搞工业副业,只用不到五分之一的劳动力——四十个农机手加六十个辅助工,种植八千一百多亩耕地。黎明大队成了走自己发展农业机械化道路的先驱者之一。
浩亮和信香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夫妻俩没有虚度青春,他们把宝贵的青年时代都贡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
新华社记者
喻权域 任永达 谭佩全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