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岂容罪犯逃脱法网——上海市公安人员破案事迹片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1
第4版()
专栏:

岂容罪犯逃脱法网
——上海市公安人员破案事迹片断
智擒恐吓敲诈犯
今年三月二十八日傍晚,上海已沉浸在一片朦胧的暮色之中。这时,一位身材修长的姑娘,搀着一位手提提包的老妇人,宛如一对母女,缓步来到上海跳水池大门前,在一棵梧桐树下站住了。早春的黄昏,周围一片静寂,她们来这里有什么事情?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过去了,她俩依然伫立在树下。
七点四十五分,有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过来,在离她俩三米远的马路边悄悄停住了。骑车人架一副黄色眼镜,帽檐压住眉梢,身不离车,脚不离蹬,低垂着头,压紧了嗓子问:
“阿(可)是姓徐的?”
姑娘闻声,忙趋前一步,轻声回答:
“是?!”
“东西带来哦?”
“带来了!不过,侬(你)留一个地址。”姑娘平静地说。
骑车人两眼往左右一扫,立即用一种显得粗暴而又略带惊慌的低音说:
“东西拿来!”
这时,姑娘的右手已机灵地抓住了来人的自行车车把,继续说:
“东西会给侬!侬不要走,还是留个地址吧!”
骑车人正要想说什么,只听得“咔嚓”一声,他的双臂已被从后面伸来的两只铁钳般的大手反剪到背后,铮亮的手铐戴上了他的手腕!
这不是惊险小说中虚构的一个片断。它是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公安干警智擒恐吓敲诈犯的真实情景。
姑娘是徐汇分局天平路派出所的副所长陆玲琴。
老妇人姓徐,家住建国西路。她在一个星期内接连收到三封恐吓敲诈信。
三月二十二日,老妇人接到一封匿名信,声称:“我们八个人是从各地来的,每人向你借用六百元……从你收到此信开始,我们开始监视你们的行动,如果前来取钱的人发生任何差错,我们一定炸掉你的全家!”
对于这种无视社会主义法制、写匿名恐吓信敲诈勒索他人合法财产的犯罪行径,岂能容其得逞!徐汇分局刑侦队和天平路派出所民警、里弄干部一起,部署了擒捉罪犯的方案。
罪犯很狡猾。三天过去了,不见有人来取钱。
第四天,却来了第二封恐吓信,通知老妇人:“钱今晚九点送到哈尔滨食品厂门口,有人来取……”
然而,一个晚上,又一个晚上,狡诈的“借款人”还是不露面。
三月二十八日,老妇人收到了第三封同样笔迹的信。信中说:“今晚七时半,必须将钱送到上海跳水池门口,不来的后果你们自己考虑!”
当然,要考虑“后果”的不是别人,而应该是那个罪犯。写信人叫胡一骙。他使用恐吓、威胁手段,敲诈勒索他人钱财,已构成犯罪。他被依法逮捕了。
这是上海市公安干警为捍卫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合法财产,与一小撮刑事犯罪分子作斗争的事迹之一。
追捕冒牌“房管员”
犯罪分子总是妄图逃脱人民的法网。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要伪装身分,伪造作案现场,毁灭犯罪痕迹,制造种种假象。但是这一切,又怎能逃脱公安干警的眼睛!
去年四、五月间,上海徐汇区和静安区相继出现了一个冒牌的“房屋管理员”。他以这个“身分”作掩护,在短短一个月内作案四起。他专门寻找一些居住在大楼顶层的、无抵抗力的单身老人,作为袭击的对象;作案时戴了手套,不留痕迹;抢劫到了银行存折,立刻兑换现钞。
“一定要把这个冒牌‘房管员’抓到!”公安干警们下了这个决心。
侦破组对这个罪犯的活动开始了夜以继日的侦查。经过仔细踏勘现场,他们准确地断定是同一个罪犯的连续作案。负责控制销赃场所的同志,又从被劫走的一件件赃物方面,寻找有助于破案的线索。其中一架上海牌二零二型照相机,被害人说不出明显的特征。几经辗转,侦察员终于从被害人一个远在黑龙江工作的儿子那里,了解到这架照相机几年前曾在上海一家商店修理过,但已记不起确切的时间。侦察员来到这家商店,翻阅了厚达尺许的四年来的存根,终于查出了那张一九七三年的修理单存根,从而掌握了这架照相机的特征。
去年五月十七日,南京西路上的华新日用品调剂商店里人头攒动。有两个男青年匆匆来到营业员兼治保员老钱面前,要求“寄售”照相机。老钱接过仔细一看,呵!正是公安机关要求控制的那一架!罪犯自投罗网了,可不能惊动他!老钱故意提高估价,把这两个不速之客稳住;同时向另一位营业员发出暗号。即刻,全店布下了罗网。当公安人员出其不意地站在两个“顾客”面前时,其中一个家伙的头垂下了!他就是恶贯满盈的冒牌“房管员”,名叫陈云海,一个罪行累累的抢劫行凶犯。
依靠群众破疑案
“我们并不认为自己高明。哪一个案件的侦破离得开群众的支持?”许多公安侦察员都这么说。
“我们是手掌上的几个手指头,而群众是大拇指,捏起来,就形成一个威力无比的拳头!”一位侦察员用这样的比喻,形容公安干警与人民群众协同作战的关系。
一天上午十一点左右,上海太原路上一位八十岁老人的家遭到抢劫。两名罪犯冒充她女儿的“同事”,闯进了她的家,抢走了手表、收音机、现金和存折等。
罪犯真够狡猾,吸剩的烟蒂、作案用的手套,丢弃在痰盂中;喝茶时,特意掏出白手绢包住茶杯。
这些,给破案增加了复杂性。
侦破组同志在发案地点周围,访问了九十多户人家,与三百多位居民谈了话,从七十多岁的老人到十一、二岁的儿童,一个个请他们提供线索。
一位打扫里弄卫生的女工回忆:这天清晨七点多钟,两个皮肤黑黝黝的男人,曾经向她打听过被害人的女儿住在弄里哪一号。
一位退休老工人反映:这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有两个黑皮肤的男人,提着旅行袋走进了被害人的家。
根据这两个极有价值的线索,侦破组分析,罪犯行劫是有预谋的。他们清晨先跑来窥探方向,到近中午才下手。罪犯叫得出被害人女儿的名字,但不知她的确切住址,这表明罪犯与被害人女儿方面有某种联系,但不是直接的。两人的皮肤都比较黑,又很可能是从外地农村潜来上海作案的。最后,从罪犯用手帕包住杯子喝茶看,表明是惯犯。
群众提供的情况,帮助侦察员明确了侦破方向,确定了侦查的重点对象。
经过六天六夜深追细查,罪犯分别在江苏、安徽和上海崇明岛上被抓住了。不出侦察员们所料,闯进太原路那位被害人家行劫的,是被害人女儿的内侄郭天明的两个同伙李耀德、王恩富。
郭天明是个惯犯,是他垂涎姑母家中的钱财,伙同李、王两犯作案;也是他为李、王两犯提供了姑母家的地址,画了姑母住处草图。郭犯曾给李、王两犯打气:“你们放心!这个案子,公安局无论如何不会查到你们两个。即使查到我郭天明,我在安徽农场,又没去上海。这案子,公安局永远破不了!”
郭天明一伙自以为得计。结局与他们的愿望正相反,这三个罪犯仍然逃脱不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公安干警的手掌。
在刑事犯罪分子面前,祖国大地上何处不是罗网!
新华社记者 陈毛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