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实事求是地指导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2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

实事求是地指导生产
下营公社党委书记 于祥云
我社去年获得了喜人的丰收。农业生产实现“七增一降”,样样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粮食总产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六点五,亩产达到九百二十六斤,交售公购粮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四十七点五;社员口粮增加百分之八点一;公共积累增加百分之九十一点一;社员年均分配增加百分之五十七点七;生产成本下降百分之五。干部和社员很高兴,都说:这是实事求是地搞生产的结果。
过去,我们曾走过一段曲折的路程。我社地形特点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发展果树条件好,群众也有比较丰富的果树栽培经验。文化大革命前,干鲜果年产量大都在四、五百万斤左右。后来,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我们片面搞“以粮为纲”,只抓“半分田”,不抓“九分山”,许多队还毁树造田,硬着头皮吊死在“粮食”这一棵树上。比如西大峪大队,本来已变成“上有花果山,下有米粮川”的富地方,但为了多种粮食,大搞果树搬家,移死核桃树五千多棵,集中男女劳力苦战一冬春,造地一百亩,夏天被大雨冲光。接着又用一个冬春把地再造出来,又被冲光。第三次又造了地,还是被洪水冲走,搞得缺款缺粮。就这样,全社单打一地抓了几年粮食生产,果树遭到严重破坏,果产严重下降,到一九七七年只有一百五十多万斤。同时,因为造地破坏了植被和生态平衡,旱情加重,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七年,粮食单产每亩只递增几斤到几十斤。社员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
打倒“四人帮”以后,干部和群众便提出改“以粮为纲”为“以果为主”。当时,有的人怕改变生产方针再被戴上“搞资本主义”的帽子,不同意这种意见。我们引导大家结合本社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以生产什么为主,各地不能一刀切,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当地应该怎样做。于是,很快统一了认识,采取了以下措施:一、纠正“粮食增产戴红花,水果增产没人夸”的偏向,评选先进单位时,要看怎样从实际出发,贯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二、建立果树专业队;三、用于果树的化肥要专项专用;四、停止在山上搞“人造小平原”,坡度在二十五度以上的退耕还林。由于方针对头了,措施落实了,果产一年翻了三番,粮食亩产一年增加一百一十九斤。
事实证明,一个方针,一条经验,一种做法,都不能到处硬套,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去办,而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