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农民提出了新课题——关中地区市场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07-24
第3版()
专栏:

农民提出了新课题
——关中地区市场巡礼
编者按:当前农村形势很好。农村情况好了,对工业和商业都是一种促进。农业增了产,农民增加了收入,农村购买力提高了,这就要求工业,特别是轻纺工业和各项农用工业,非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不可。否则,农民手里有了钱,买不到需要的工业品,他们是不满意的。农副产品多了,收购工作就要跟上去,城乡交流要搞好,为城乡交流、内外交流服务的交通运输,也必须有新的改善。这样,才不会使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农民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有力地推动农业向前发展,加强这个基础,同时努力做好工业交通、财经贸易等方面的工作,使整个国民经济越搞越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今年,关中农村有两件事情特别引人注意:一件事,农民交售鲜蛋、肥猪空前踊跃,高陵县四万农户,六月份交售三千六百头肥猪,一百斤的毛猪出肉八十斤,出肉率之高,多年没见过。全县今年收购鸡蛋的任务半年就完成了,还多收了一倍。第二件事,农民的购买力比往年提高,商业淡季不淡。礼泉县烽火公社的一个分销点,今年上半年的零售额相当于去年同期的一倍半。
买进卖出“双踊跃”,把商业、供销社的同志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又喜又愁,喜的是生意兴隆,愁的是大伏天进这么多肥猪、鲜蛋往哪里存放?
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关中农村的购销“双踊跃”是有来由的。远的不说,就说去年冬天,社队分配兑了现,购销活动卷起了小的浪花;今年春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传下来,农民奔走相告:中央定下了大政策,粮、棉、肉、蛋快提价了。村到村,户到户,争着养鸡养猪,活钱到手又争着上商店买日用品,这一下子农村市场就掀起了洪峰。
成千上万的农民奔向商店、供销社、收购站,这就打开了人们的思路:今后农村里的买卖到底怎么做?
“刀”下留情!
有的农民说,过去,商业部门手里有一条“鞭”,一把“刀”,收购农副产品,少了就赶,多了就砍。
在关中平原西部一个县里碰见这样一个场面:那一天,气温陡升到三十五度,下午五点,余热蒸人,我们路过一个土坡,看见几个农民在树荫下蹲着,旁边躺着几头口吐白沫的肥猪。过去一打听,原来这几个社员大清早就把肥猪赶到收购站去卖,没卖掉,农民渴了一天,猪也饿了一天,单等太阳落了转回家门。一个老汉说:“你看,送来一百来斤的肥猪,收购员还说不够标准,究竟是啥标准!”另一个中年汉子插进话:“去年猪少,他们上门求;今年猪多了,送上门来了,他们拿刀一砍;明年咋办?……”
这种“关门拒收”的现象,在关中地区并不是个别的。
为什么有些基层收购部门的人员,要拿刀砍?据了解,他们也有难处。全年收购肥猪多少,上级规定了“硬指标”,在指标以内,有奖售给农民的东西,超过了指标,就不给奖。谁多收一头,就由谁倒贴。今年农民卖猪多,收购站的同志没有想出好主意,自己就定了几条“土政策”:或压级压价,或关门拒收。
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高陵县的收购部门,一方面,对农民送上门来的肥猪,经过认真的检收,优质优价,同时,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把肥猪加快运往销地;另一方面,针对部分饲养户怕“政策多变”的心思大力做宣传解释工作,告诉农民不要轻信谣言,要相信人民政府的政策。农民解除了顾虑,高高兴兴地订出家庭饲养计划,眼下一百多斤的猪先存栏,等长到更大一些卖出去。全县做了这样的工作之后,排队争售生猪的现象也就缓和了。
高陵县的同志为什么能这样做呢?县里一位负责同志说:党的三中全会确定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政策,用意深远,应当贯彻到底,不应该在我们这一级“卡壳”。现在,农民大养其猪,把肥猪送上门来了,怎么可以随便压价、拒收?!那样办,岂不失信于民?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有一百个困难,但不能忘了一个出发点: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服务,要用党的政策把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不是给他们泼冷水。
确实,在购销“双踊跃”面前,实际工作有许多困难不好解决,还没有什么“万全之计”。在一些方针、体制还来不及进行调整变更之前,各个地区的商业、供销部门用积极态度,去想一些暂时的、过渡的渠道和办法,也不是不能解决或者缓和一些矛盾的。关中地区一些县的同志正在想办法,找路子。比如,他们提出,往年对农民实行生猪“预购”的政策,今后是不是还可以试一试?鲜蛋、鲜肉运不出去,是不是可以就地加工,制成咸蛋、咸肉?他们打算在一些供销店附设“小加工厂”,就地试产试销。高陵等县的负责同志也认为下半年可以办一些鲜蛋、鲜肉、鲜果加工厂,先易后难,由小到大,由土到洋。
有所取必有所予
我们在关中农村的一些供销社的货柜前,常听到农民和售货员的对话:
“有碱面吗?”
“没有。”
“暖水瓶来了吗?”
“半年没进货了。”
“有鞋眼吗?”
“没货。”
农民需要的日用工业品供应太少,有些必需品长时期得不到解决!
农民拿着钱,三回四趟到供销社,甚至跑出五六十里到县城买不到称心的东西,他们当前最需要买什么,最缺什么?我们沿途作了一些调查,这里举高陵县通远公社火箭大队第四生产队十户人家的需求为例。
从这十户的情况来看,一是购买用的穿的商品的比例增大了。有五户等待买缝纫机、自行车,已有两户买了手表,一户想买电视机。二是要求买中、高档商品的多了。如布料,过去要棉布,现在要的确良。又如自行车,过去买到陕西出的就心满意足了,现在等不着“飞鸽”“凤凰”牌的,宁肯再等一年半载。那些长期摆出“皇帝女儿不愁嫁”架子的工厂、商店,该怎样深切地了解农民变化着的需求,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呢?
我们在礼泉县烽火公社的一个商店,对十四种长期脱销商品进行了分析:
完全靠外省市供货的两种;
基本上靠本省和西安市供货的十二种。其中,有些产品的部分原材料,需外厂外县市供应,一旦供不上,产品也就生产不出来。但确实有些产品,长期脱销令人费解。试举几例。许多社员反映,农村几年也买不到暖水瓶,特别是竹壳暖瓶和瓶胆。西安有一个暖瓶厂,已办了二十几年,一年生产能力二百多万个。为什么守着这样一个大厂子,关中农民还买不到暖瓶,只好用废药瓶装上,仰着脖子灌凉水?暖瓶这个东西究竟需要销多大的量?是大体可以算得出来的,关中共有三百一十九万户人家,平均一家一瓶,超不过三百二十万个;平均一家两瓶,也还是有数的。基本上可以做到以销定产,保证供给。为什么缺货呢?据暖瓶厂的同志说:做铁壳瓶利润高,做竹壳瓶或单做瓶胆,是要亏本的。而且近年有出口任务,所以就难完全顾上内销。
不错,有些商品牵涉面较大,不是一个县一个局单独解决得了的,须一环一环“松扣”。但是,有些小物件未必如此复杂。比如,农民抬起脚来,指着脚上穿的解放鞋说:“这鞋眼也缺哩,一年半载不来货,为什么!”(注:鞋眼,安在解放鞋上穿鞋带的小铁圈)许多农民喜欢穿这“水陆两用”的鞋,天晴下雨都行,但是鞋眼一缺,系不好鞋带,农民就只好拖着鞋下地去了。难道制造这小小鞋眼也要现代化的大工厂吗?需要一大笔投资才办得成?诸如经常缺的发卡、顶针、裤头上必需的“裤钩”,等等,也并不需要兴建什么大工程,只需要拿出为人民服务的热忱,事情就可迎刃而解。
这里所说的不仅仅是暖瓶和鞋眼的生产和供应问题,还有成百上千种的轻工业品需要我们去认真设法解决。应该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领导部门,特别是主管计划工作的负责同志,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真正合理安排农轻重的比例,真正做到胸中有人民,特别是有八亿农民。
看清趋势争取主动
关中出现的“双踊跃”,不过是滔滔黄河掀起的第一个洪峰,还不是最高潮。可以预计,随着今年夏季作物的丰收和夏季分配的兑现,农民交售农副产品的积极性将更加高涨,农民的购买力将更加提高。据一些县社同志估算:贯彻部分农副产品提价加奖售政策,每个农民今年可以增收四十五元到五十几元。我们所到之处,见到不少农户的后院都养有待售的肥猪、奶山羊;不少家庭开支预算中已安排上娶媳妇、盖新房的大项目,都要在今年秋后农闲时节办。可见,下半年将有一个买卖更加兴隆的高潮到来。商业部门对这个趋势应有充分的估计。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农村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的差额比较大。许多商业供销部门消极地接受前一段清仓的教训,一想起清仓,就不敢进货;怕积压,就宁肯脱销;怕断档,就惜售。因此,不去积极组织货源。这样,下半年广大农民踊跃购货的新高潮一来,难免被动。商业、供销是国民经济中的“循环系统”,循环不畅,中道梗塞,经济何以繁荣,供给怎能保障?
商业、供销部门的当务之急,是组织力量,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防止和克服盲目性,摸清“双踊跃”的来龙去脉,充分了解广大农民的需求,积极改进工作,切实做到“购销两旺”,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报记者 黄际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